陶山甘蔗喷能松,
娄渡萝卜红彤彤,
外桐橄榄两头尖,
铜钿鲚儿鲜兮鲜。——温州民谣
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的农业文化典范,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为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全面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
年2月3日星期五下午14时,桐浦百艺第五期论坛在鼓词工坊举行,来自瑞安市农业农村局张仲科长、周翔、桐浦镇农办主任金小龙、桐浦百艺负责人陈德其、温州大学教授王兴文、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朱建军、温州大学博士杨三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叶德文、温州市国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江胜义、温州市国学文化研究会监事长庄步进、砚下村书记谢荣斌、董夏村副书记叶正湛、砚下村“孙诒让故居”文旅负责人孙经焕等十余人参与论坛。
此次论坛围绕外桐橄榄申报《中国重大农业文化遗产》展开,桐浦百艺负责人陈德其主持论坛,并且介绍了与会人员。
首先,温州市国学文化研究会监事长庄步进向与会人员汇报了前期资料整理工作,表示申报工作非常专业和科学严谨,涉及资料范围广、历时久,按照文件要求需要确立申报主体和申报资金,尽快成立6个专业小组。通过田野调查和进村入户访问,掌握外桐橄榄栽培系统区域、气候特征、橄榄栽培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橄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再由申报书起草小组汇总各项调研资料,在有关专家指导下编辑撰写,交由主管单位审核。
温州大学教授王兴文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橄榄是由南宋时期陶弘景开始种植,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对有影响的地域乡村文化。建议申报组按照现有资源尽快开展工作,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历史资料,影像资料尽量收集,文字资料编辑等工作,温州大学博士杨三长等人会尽量支持配合。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朱建军说:各地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资料保存不足,申报工作都是事在人为。表示此次申报机会很好,但是由于外桐橄榄基础比较差,人力物力投入会比较大,瑞安市要有专项申报资金支持,建议委托有经验的第三方来指导评估,尽量少走弯路。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叶德文从四个角度来诠释申报橄榄意义重大:
在农业纬度上,橄榄栽培技术悠久。橄榄是著名的亚热带特产果树,在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橄榄的记载,在汉朝时百越之地就有普遍种植。
在医学纬度上,明朝医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言橄榄有“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医用价值。
在文化维度上,明朝张应文编写的《清迷藏》记载明朝涌现出夏白眼、王叔远等橄榄核雕“圣手”,榄雕、榄树等工艺造型秀丽、雅致,极具百越文化特征。
在历史维度上,周密编写的《齐东野语》记载:橄榄又名“谏果”、“忠果”、“青果”。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户部侍郎卓敬公曾就读于在瑞安飞云江畔宝香山寺,洪武进士,永乐初,为徙藩事而殉难。明成祖朱棣感慨:“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据传,温州百姓在江心屿栽橄榄树以纪念他的“秉性忠鲠,果敢净谏”的精神。
桐浦镇农办主任金小龙表示:今天听了大家的想法和建议,觉得大家推进的思路非常清晰。橄榄申报项目级别很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申报成功对于提升桐浦镇文化层位非常有帮助,回去后立即向桐浦镇领导汇报。
同时提几点意见:历史上外桐橄榄家喻户晓,建议申报区域扩大到外桐三村。申报主体按要求落实,申报工作最好要有第三方来指导。申报经费一定要有保障。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周翔表示:《中国重大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对象是一个系统性和独特性,不仅涵盖橄榄农业种植,还包括其他领域,如青田稻鱼共生,要求非常严格,橄榄种植生产、加工等技术要深入挖掘。
董夏村副书记叶正湛说:经上次论坛之后,对董夏自然村现存橄榄树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百年树龄以上的橄榄树还有百棵以上,小树还有很多。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张仲科长总结:此项申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尽快展开各项工作。自己也经常听老一辈人讲起外桐橄榄,由于都是口耳相传,资料存留不多,且散落各处,前期工作要抓紧开展,落实申报资金,联系自规局的收集相关资料,委托专业院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申报工作,瑞安市农业农村局将大力支持该项目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