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地的饮食风俗各有特点,但中国菜肴讲究色、香、味。“辣”则是不可或缺的调料品。辛香料对人的口舌感官和精神具有刺激作用,并含有一定的提神功能。如巴渝人就始终秉持着“无辣不欢”的态度对待任何一种触碰舌头的食物,徐心余曾在《蜀游闻见录》中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但在明代中期以前,民间“三大辛辣”调料却未见辣椒的身影,指的是“花椒”、“姜”、“茱萸”。
花椒,果实鲜艳,气味扑鼻,因个头儿小,不能作为充饥的果实。从《楚辞章句》记载“椒,香物,所以降神”可以看出,花椒的地位不可小觑,它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香料,主要出现在祭祀和敬神的活动中。随着历史的发展,花椒才逐渐成为一种家用的调味品。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文人记载精明的商人将这种芳香四溢的“神料”填入食物中,并制成饼,因其口味独特,食者食而迷之。
花椒的地位至今也是无法撼动的,它不仅是一种调料,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良药。《神农本草经》、《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古籍里,均记录着花椒的药用价值。因其味辛辣,不仅可以除湿、还能去老血,治风寒等。由此可见,花椒的药用价值是不容置疑的。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花椒合理的利用会呈现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姜,根茎辛辣,气味独特。早在多年前,生姜就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物,如战国墓中就曾发现过姜这种物品。姜作为一种神奇的物质,炖肉和炖汤时,放入些许生姜,则可使肉的味道更加香醇;放入炒菜中,则可使菜肴味道更加鲜美;泡菜嫩姜则是夏季开胃下饭的神器。
民间自古就有“家里备姜,小病不慌”“三片生姜一根葱,不怕感冒和伤风”等谚语,因其辛辣,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等药用价值,堪称物美价廉的药用商品。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记载了57种关于姜的处方。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红糖姜茶、姜枣茶、姜枣膏等驱寒祛湿的保健品也颇受女性青睐。
茱萸,香气辛烈,味苦。唐代诗人王维曾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不难看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不仅说明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也证明了民间风俗里佩茱萸有祛邪辟恶的作用。在《千金食治》、《本草纲目》、《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均记载着茱萸是药食兼用的本草,至明代中期,茱萸才成为了川菜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
在史料记载中不难看出,茱萸不仅是辛香中重要的调料,也具备着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明代中期后,当辣椒传入中国并被迅速食用时,茱萸逐渐退出厨房,成为现代厨房中较为罕见的调味料。
辣椒,色泽艳丽,辛辣味重。辣椒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等国,因颜色艳丽,明代传入中国时,只是献给皇帝的植物观赏品,后来才在民间广泛应用。辣椒最初由江浙、两广传来,因当地人饮食清淡,辣椒并没有得到利用的价值,直到传入西南地区时,才改写了辣椒的历史,而如今四川和重庆等地就成了无辣不食的城市。
在《食物本草》、《百草镜》、《药性考》等作品的记载中,辣椒具有两种身份,一种是调料,另一种则是“药材”,具有除风发汗,消宿食、开胃口等功效。因此,当你在日常菜肴中加入一点辣椒,对身体是有益的。
辣椒“入侵”中国多年,取代茱萸成为民间“三大辛辣”调料之一,而它也是“川菜”的重要调料,至今不衰,可见其威力是任何辛辣调料都无法取代的。
舶来品辣椒掀起的一场“红色侵略”,改变了中国传统调味界的历史,被西南地区的百姓奉为至宝,它虽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但食用过量则会引起肠胃不适,所以,到川渝旅行的朋友们,对辣椒的食用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