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中秀才年仅14,为何后来弃文从医原

李时珍中秀才年仅14,为何后来弃文从医?原来是这样!

文/壹姐看世界

中国的医疗行业开始出现重大的转折是在宋朝时期。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也是个重大的转折点。从宋代开始,所有的医生都必须得熟读儒家经典,这样才会被世人所承认。所谓“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就是这个道理了。

小编认为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时受科举制的影响吧。人们必须参加考试才能有官做,这就大大的促进了人们读书识字的欲望,但实际上真正能中举的却没有几人,于是乎社会上便有很多没有考中的读书人。

市面上这样的读书人多了,该怎么办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当医生了。有了小时候读书识字的能力,再研究医学典籍就相当容易了。所以民间有句老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小编想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当然小编认为他们也是不甘心的,内心依旧对考试无法释怀。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不少医生留下“医案”,记录自己给人治病的过程与心路历程。在这种书里,写得最多的内容莫过是自己本来是可以考上的,但是每次考前复习的时候总是会遇到患病的人来询问,所谓医者仁心又不能见死不救,所以殚精竭虑的为病患诊治的同时也就把复习的黄金时间错过了,因此总是名落孙山。

当然说起医生,肯定少不了“药圣”李时珍,他留下的那本《本草纲目》是多么著名。在他的那个年代,他是否也有如此困惑呢?据历史记载,李时珍在十四岁时就已考中秀才,在那时就是神童级别的表现,当然别以为那时候考试是多么的容易,明代那个时候中秀才的难度堪比现代社会的考上“九八五”。

但是,李时珍并没有继续高进,而是选择放弃科举,这大概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虽然谈不上是对科举制的否定,但是也不苟同。最好的证明就是他在教育他的子孙后代的时候,并没有让他们走自己的老路,而是让他们在考场上拼搏,当然也没有让李时珍失望,大部分孩子都中了秀才,除此之外长子李健中更是中了举人,当了知县。我想这也是李时珍最大的骄傲了吧。

据历史记载,李时珍的巨作《本草纲目》最早是一五九三年在南京刻成的,也就是所谓的“金陵本”。在这个版本的首页就是李时珍的介绍,但是上面也有些虚假成分存在,比如说李时珍是四川蓬溪县知县。其实不然,前面小编也说过是他的儿子做了知县,李时珍并没有做过这个官,这显然是把儿子的头衔放在老子的头上。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多卖些书。

很显然,这还是利用了官场成功心理的作用,在咱们国家这样的思想一点也不稀奇。但是同样有意思的是,有些学者宣扬了李时珍的精神同时与腐败官场相对立,但那往往是夸张了对李时珍精神的认可度。据史书记载,医院不到一年就不干了,不知道是受人排挤还是得不到重用,但是还是受到不少学者的尊崇。还有传言称,巨作《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儿子进献朝廷的,当时有人说皇帝给了很高的赞扬,但是实际却是“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这么一个简单的批注而已,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打开,这无人知晓,当然也留给了咱们遐想的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