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一味药也都有自己的性情。本文姜宗瑞老师分享学习《神农本草经》的心得,指出古人以本草统称中药,注重生机的特点,以及《伤寒论》用药注重药物性情,以桂为例进行了阐释。同时,对于桂到底是桂枝还是肉桂、菌桂牡桂之别等尚有学术争议的话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神农本草话生机(一)
文/姜宗瑞中药学为何称本草学?
我们讨论一个话题,中药学为何称为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后,后世一直把中药学称为本草学。中药虽然以草木为主,但也有动物药、金石药,为啥中药学要叫本草学?
我个人的观点,不仅仅是因为本草占的比例大,更重要的是,草木是春发,生生不已,它生发之气比较旺盛。古人是这样,比较重生机,特别是道门,很多都是以木来开始。
所以,我认为中药学叫本草学的意思,也就是取草木春发,生生不已之意。
接下来,我会谈一下《神农本草经》中的几味药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机旺盛。古人制方,特别是经方用药,有注重正气、注重生机,不是直接对治疾病的这么一个特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重视药物的性情
在此之前,我们先看徐大椿在《神农本经百种录》中有这么一段论述: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产之地。”
这八个方面,我们师门称为“八扇门用药”。
我仔细研究,其中气也好,味也好,色也好,形也好,质也好,还有所生之时、所产之地都比较具体,唯有性情比较抽象,难以琢磨。
而张仲景的用药,恰恰是以性情为主,尤其伤寒的用药是用其性情。这个性情,就是这个药的特性、特质。就像我们现在讲用人一样,要了解这个人的特点。人尽其用、物尽其性,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今天所谈的药物,多注重它的性情。
当然,大部分是我自己归纳的,很多都是师心自用,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就是我们理解本草、理解《神农本草经》,除了过去讲的形色气味之外,还要知道有性情一说。
这个性情,要是把它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的话,可以叫格物致知,我们深入了解某个药的特性,可以把它上升到一种理论,指导临床取用有效验。
桂
我要讲的第一味药是桂。
桂,是桂枝、还是肉桂?
我们只称桂,不称桂枝。因为张仲景用的《伤寒论》的桂,是桂枝、还是肉桂,目前争议比较多。
拙作《经方杂谈》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个桂应该是肉桂,不应该是现在的桂枝。今天再简单说一下。
首先,晋代的郭璞在《本经》牡桂条下,有个注释说:“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也就是说,在晋代的时候,肉桂、桂枝、桂心三个名字是一回事儿,是一物三名,没有特指。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千金》《外台》在用仲景方的时候,或者用到桂的时候,它就叫桂心,不叫桂枝,也不叫肉桂。桂心是怎么回事?是肉桂去了外层的粗皮。这也能说明张仲景《伤寒论》的桂应该是肉桂。桂枝的称呼,应该是宋代林亿等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改的。有日本朋友进行了相关考证,也是可信的。
还有,我查了一下《本草纲目》,李时珍也单称桂,既不称桂枝,也不称肉桂。还引用苏恭的说法,认为“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名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
意思是:粗枝上树干上的皮,反而味道很淡,叫木桂,也叫大桂;小嫩枝皮肉多,味比较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
这个说法跟郭璞的说法是一模一样的,而且说得更清楚,桂枝应该是指的薄的小枝上的树皮,而不是树干上的,树干的树皮质量差,但都是树皮,都是肉桂,不是我们后世用的这种桂枝尖。
对于桂枝和肉桂的问题,今天不多说了,理论上我还是认为一律都是肉桂,过去我所有的方一直都是用肉桂。后来拜师沈谦益沈先生以后,师父的意思是开太阳的时候可以用桂枝尖,其他五经的病都可以用肉桂。我现在临床就是这么用的。
菌桂与牡桂
大家知道,《本经》中记载了两种桂,有菌桂和牡桂。关于什么是菌桂,什么是牡桂?诸家的说法也不一样。
卢之颐认为,菌桂和牡桂是两种不同品种,有开花、不开花,生于巅、生于芽等等的区别,这是两个不同的品种。而邹澍则认为,薄的呈筒状者是牡桂,厚而呈片状者是菌桂,是同个品种两个不同形状。我现在还没有实际考察过,但倾向于认同卢之颐的观点。
我们看《本经》的原文,菌桂和牡桂的性味是一样的,主治有些差异。
“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这个菌桂”“养精神,和颜色”,有很好的美容作用。“诸药先聘通使”,就是有引经报使的作用,后世讲桂走十二经,也是从这儿来的。这些作用,按照卢之颐的归纳,叫宣发,都是辛温宣发向上的作用。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明,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牡桂主上气,咳逆,有点往下走的意思,卢之颐把这个作用归纳为宣摄。
所以,他认为菌桂和牡桂的作用,一个主宣发,一个主宣摄。
在我看来,不单是菌桂和牡桂,桂的本身就有这两种作用,这和用量、配伍有关。
如果常量的话,桂是宣发,重用的话,它是宣摄。比如桂枝汤,用三两的桂,肯定是生发肝木的,在用五两的时候,桂枝加桂汤可以治奔豚,这时候它是降的。所以,桂既可升也可降,跟用量有关。
另外,如果桂枝配麻黄、黄芪,肯定是宣发的,配茯苓、地黄,肯定是宣摄。
所以,同一味桂本身就具有宣发和宣摄的作用,一个与配伍有关,一个与用量有关,未必是以菌桂和牡桂来区分。
桂“木中含金”
提到肉桂,我们现在动不不动就说是辛温,实际肉桂先是辛,后来是甘,这个甘甜之味还是很重的,它是辛和甘都有,不单纯是辛味。所以,我把它归纳为“辛甘发散为阳”,这是按《内经》的归纳。从《辅行诀》来讲的话,“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它是畅发肝木的一个药。
桂这个药很有意思,本身辛甘发散为阳,生气很重,但是又有萧杀之气,古人记载说桂树旁边不长杂草,就是因为这个萧杀之气。我们讲特性,桂的这个特性我归纳了4个字,叫“木中含金”。
关于桂的萧杀之气,还有的记载说,把肉桂削成尖,钉到其他的树里,过一段时间树会死掉。这个我没有亲身实验过,但是倒有一个案例和这个相似,跟大家汇报一下。
那是我在河北老家的时候,应该是年之前的事。当时我老岳父血压高,我给他开的是葛根汤加减,当时用肉桂可能是20g。吃了20天左右,血压就平和了,然后就停药了。
过了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突然去找我,脸色很沉重。一进门就说,你当时给我开的什么药,这么毒?我说,怎么了?他说,自己庭院有棵树,他把煮完药的药渣倒在树下,过了不到一个月,树就死掉了。
所以,古人说把肉桂钉到树里,树会死掉,应该是古人亲自见过的,不是理论上的推测,也不用怀疑。
关于桂“木中含金”特性的应用,举个例子。
当时我不理解《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的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加瓜蒌根汤,你想,这两个方治的是惊风抽搐,虽然不一定是脑炎,但起码惊风抽搐了,如果按我们现在的温病来讲,那应该是要用凉开三宝的,怎么还敢用桂这么辛温的药?
后来,明白了桂“木中含金”之后,我就知道这是古人的一个奥妙。就像打太极一样,虽然风气太过,到了抽风抽搐的程度,但是可以先用桂的木性来顺,这样就不会产生对抗,顺完了之后,它又有金性,也能达到让它停下来的目的,这是很巧妙的一种用法。
所以,大家好好体会桂“木中含金”的特性,在临床用起来,就会更加灵活。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