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秋雨绵绵,古人是怎么防雨的呢?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人虽无现代工艺的雨具,但防雨用品并不鲜见:身披的有“袯襫”、“油衣”,头戴的有“斗笠”、“油帽”,脚穿的有“油靴”、“油鞋”……
“袯襫”,古人出行必备的雨衣
《国语·齐语》记载:“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肢之敏,以从事于田野。”为我们勾勒出一副齐国农夫雨天耕作的场景。
袯襫,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编制蓑衣的材料,主要是蓑草,这种草的表皮比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它来制作雨衣,雨水不容易渗透。
明清时,雨季出行人们大多都带蓑衣。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
袯襫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不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不只是农民雨天喜欢穿,渔夫雨雪天垂钓时也常披之。不少古画中,蓑衣都是钓鱼爱好者的必置装备。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问,独钓寒江雪”。
“油衣”,绢丝制作的高级雨衣
油衣也称“油衫”、“油绢衣”。汉崔寔《四民月令·五月》记载:“以竿挂油衣,勿襞藏。”意思是要用竹竿把油衣挂起了,不要叠起来收藏。可见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油衣。
北宋皇家设有专门的“油衣作”。宋朝一些富家子弟雨天出行也都爱穿油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遇雪,公子王孙赏雪,多乘马披毡笠,人从油绢衣。”
明清时,油衣已是日杂店常销货。在北京有“窦氏油衣”。清张子秋《都门竹枝词》称:“雨衣油纸家家卖,但看招牌只一家。你也窦家我也窦,女娼男盗尽由他。”因为窦氏油衣好卖,出现很多冒牌油衣,当时不少商家都打出窦家招牌。
到清朝时,防雨服装更为丰富,除雨衣外,还有“雨裳”,从皇帝到百姓都能穿,以颜色区别等级。
▲雍正行乐图
在纸张发明以后,古人制作油衣的材料也发生变化,开始选用成本低、防水效果好的油纸。晚清时,随着国外现代雨衣进入中国并成时髦货,老式油衣渐渐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圈。
“笠”,古人使用最广的遮雨帽
“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
笠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的叫“凉笠”,防雨则称“雨笠”。中国人雨天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诗经》中多处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况,如诗经《无羊》中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唐代戴笠骑马女俑
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记载:“笠,乃贱者御雨之具。”戴笠是古代农夫、渔夫、樵夫这类下层劳动者的形象,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并视其为超尘脱俗的“雅服”。逐渐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的“隐士服”,好多人一袭蓑衣一顶斗笠,归隐江湖,辞绝尘嚣。
除了笠,唐朝时还出现了新式雨帽——“油帽”。这种帽子也称“苏幕遮”、“飒磨遮”,系从西域传来,原本是回鹘妇女戴的蔽日遮雨帽。传入中原后,男人也戴起了油帽。
木屐、油靴,脚下的防水鞋
蓑笠和雨伞只能遮盖大半身,那脚下怎么办呢?先秦时,出现了一种双层木底鞋,称“舄(xì)”。这种鞋子可以防止湿气入侵,一般为贵族所用。
年,考古专家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残存的木屐,这说明中国人穿木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晋书》记载:古代木屐头部的形制,男女是有区别的。男方女圆,方刚圆柔,寓意自明。宋代以后,木屐大多用作雨鞋。
油靴也称“油膀靴”,这种靴子一般不直接穿在脚上,功能相当于鞋套,分有筒(靿)和无筒两种款式,有筒称为“油靴”,无筒称“油鞋”。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
此外,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也叫铁屐。鞋底施钉,鞋筒、鞋面涂敷桐油,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
雨伞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发明了伞。此时,伞大多作为统治者出行车辇上的装饰现身,美其名曰“华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而伞为寻常百姓普遍使用还是在宋朝,南宋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四人有三人携带雨伞。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还将油纸伞称为“唐伞”。
▲唐伞
据吴自牧《梦粱录》中的记载,宋代伞的种类很多,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有专门供士人用的青绢凉伞,有皇帝出巡用的黄罗伞,还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伞等。据统计,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一共有42把伞,可见当时伞的流行。
▲宋代《斗茶图》,人物随身都带着伞
来源:丝路博物馆之城()
编辑:芥末花生
制图:豆豆
审核:荆溪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