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更是复杂的。”
任何一个哪怕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海错图》就是其中一件被“些许偶然”加持的、“微不足道”的事物。
就好像——
假如雍正四年(年)太监苏培盛收敛书籍时,没偶然把聂璜的那本《海错图》搜罗入宫;
假如乾隆没偶然把被雍正忽视多年的《海错图》重新翻出来;
▲《海错图》上乾隆留下的印章:乾隆御览之宝
《海错图》——这本画着稀奇古怪海洋生物的民间画谱——可能不会如此有名,甚至可能不会流传到今天。
而聂璜这个名字,很可能会像过往千千万万普通生命一样,如斑驳流火划过深蓝色无垠夜空,然后,毫无痕迹地消失在时空边缘。
《海错图》被重新翻出若干年后,又被乾隆收录进号称“清代书画珍品大全”的《石渠宝笈》续编中。
再然后,它成了一本流传至今的“海洋高质量生物图鉴”。
▲故宫重新整理出版的《海错图》
很多人评价说《海错图》是本奇书。但这本书奇在哪?
单就它上述流传经历来看,它故事里的“偶然性”显然比那些有跌宕起伏传奇命运的古籍,来得过于平淡。
无非是被收进宫,被搁置,再被垂青。
况且,就连凭借《海错图》留名的作者聂璜,也“史无明载”,是个在历史中寂寂无名的民间画师。
从仅有的文献里,我们只知道他单字“存”,号“存庵”。
浙江杭州钱塘县人。生于明末清初,终生未仕。
而在他的《图海错序》里,我们还知道他一辈子游历过了江、浙、滇、黔、荆、豫、冀、闽……诸地,尤其在中国南部海滨地区停留了很久。
再然后,我们只知道这位非著名民间博物学家兼画师兼作者,把他四处游历所见的鱼、虾、贝、蟹等现实和传说中的海洋生物绘图成册,得到《海错图》。
这有什么可“奇”的?不就是个挺平凡的创作故事么?
《海错图》奇,奇就奇在内容。而非与它内容无关的一切,当然,甚至包括作者聂璜的生平履历。
毕竟《海错图》里的“海洋高质量生物”长这样
这是海马
这是海豚(海)
这是鲸鱼(井鱼)
这是鳄鱼(生活在淡水流域,不知道为啥被分到大海)
这是海狗所以《海错图》奇在……海量的错图?自然......不是。
《海错图》里的「错」取“错杂、繁多”之意,不是错误的意思。
海错,最早出自《尚书·禹贡》中的“厥贡盐絺,海物惟错”,是说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至少从西汉开始,人们就用这个词来称呼各类海洋生物了。
“夫错者,杂也,乱也,纷纭混淆,难以品目,所谓不可测也。”
总而言之,《海错图》是一本主打纪实的海洋生物图谱。
至于为什么这些生物看起来如此离谱,相信聂璜自有他的道理....(后面会解释)
中国自古便拥有相当优异的海岸线,然而古人似乎对海洋不怎么感冒,尤其是海洋生物的描绘很少。
古代不常以海洋生物为题作画,哪怕画水生生物,也多以淡水鱼、淡水虾为描绘对象。
在聂璜之前,古代主打“海错”纪实的图谱屈指可数。因此,《海错图》便显得尤为珍贵了。
聂璜在《图海错》序记里,曾解释过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本书:
“古今来,载籍多矣,然皆弗图也。
本草·鱼虫部载有图,而肖象未真;
山海经虽依文拟议以为图,然所志者山海之神怪也,非志海错也,且多详于山而略于海;
迩年泰西国有异鱼图,明季有职方外纪,但纪者皆外洋国族,所图者皆海洋怪鱼,于江浙闽广海滨所产无与也。”
简单来说就是,聂璜列举了诸多文献,觉得它们要么没图,要么玄幻,要么主打山里的动物,要么画的尽是些洋玩意儿。
因此,做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海错图志,迫在眉睫。
明末“实证主义思潮”兴起,这对聂璜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直接导致他在海错纪实的“图配文”上非常较真:
“予图海错,大都取东南海滨所得见者为凭。钱塘为吾梓里,与江甚近,而与海稍远,海错罕观。及客台瓯几二十载,所见无非海物......年来每睹一物,则必图而识之,更考群书,核其名实,仍质诸蜑户鱼叟,以辨订其是非。”
无论是看到还是听说的生物,聂璜都会把它画下来,查阅资料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验证文献记载的真伪。
就拿《海错图》里的海来说。(“”是“豚”的异体字,也读作tún)
有关海豚的古书里都记载,海豚是因长得像猪而得名。
但聂璜观察“海豚本豚”后,却发出了质疑——它哪里长得像猪了,它明明很鱼?!
直到追着渔民刨根问底后,他的疑问才得以解答:
海豚得名为“豚”,不是因为它长得像猪,而是因为它的内脏像猪。
一开始渔民捕到海豚以为是鱼,结果剖开一看,才发现它的内脏跟哺乳动物很像,于是海豚海豚就这么叫开了。
▲有博物学家指出,聂璜画的其实比较接近江豚。另外,保护动物,请勿捕杀!虽然《海错图》里的海豚画风实在清奇,但从聂璜的较真里,我们也能看出他对实证考据的严谨程度。
在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里,聂璜追随着大海和海错,云游四方。
除现实中可见的海洋生物,一些他没见过的,比如上边我们提到的鳄鱼,也被他根据“亲见者”的口述和文献记载,描绘记录了下来。
我国古代当然是有鳄鱼的。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是我国特有的鳄鱼品种。
▲扬子鳄·本
战国的《季夏纪》中,有“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的记载。
唐代韩愈曾写过一篇《祭鳄鱼文》,本意是旨在靠这篇气雄势深的檄文,吓退在潮州地区横行霸道的鳄鱼。
明代李时珍就比较重口些,在《本草纲目》里,他把鳄鱼写入了药。
然而,这势汹汹的爬行动物,清朝的聂璜却从来没有见过。
聂璜关于鳄鱼的知识,是从一个叫俞伯谨的商人那里“采访”得到的。
康熙三十年,俞伯谨前往安南(如今的越南)行商。
在游览安南国都时,他正好碰到国王为他的父亲祭祀,其中就有作为祭品将要被烧掉的鳄鱼。
在俞的描述中,鳄鱼“长二丈余,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爪,口方而阔,尾不尖而扁。”
聂璜根据口述者的采访和古籍文献考证一番,《海错图》里的鳄鱼就这么带着火焰画出来了。
其他的,诸如人鱼、海和尚、海蜘蛛、蛟等传说中的海洋生物,聂璜也一并进行了“采访+实验性绘图”。
这就是为什么号称纪实的《海错图》里,却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海妖海怪的原因。
▲《海错图》里的海和尚
▲《海错图》里的美人鱼......
▲《海错图》里“入海为鱼、落地为虎”的鱼虎
不过,但凡是聂璜有机会、有时间真正细致观察的生物,他都画得生动有趣,贴近真实。
▲海鳃或叫海笔
▲龟足,藤壶的近亲
琴虾(虾蛄)▲顶甲鱼
▲海夫人(青口)
▲跳鱼(弹涂鱼)或许是因为聂璜从小在“水多湖多”的钱塘县长大,从孩提时代,他就埋下了去探索更大水域——海洋——的种子。
在那个以“花鸟、人物”为主流的时代,聂璜是为数不多对海错执迷不悟的人。
这种对海的崇拜和探索,也因此成就了《海错图》的包罗万象。
整部《海错图》成书共4册,收录了共计幅图画,记录下种海洋生物。
这部浩繁的博物图志,以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为主,还包含昆布、珊瑚等少量海生植物,海盐、海石……等非生命海洋产物。
乃至,连海市蜃楼这类昙花一现的海洋景观都被聂璜一笔一划描绘在《海错图》中。
大概,在古人眼中,所谓海错,便是“由海所生”的一切。
战争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海错图》被分开,三册留在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册被带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聂璜《海错图》第四册封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联合《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编委会,对前三册绘制的种物种做了仔细严谨的考证。
结果显示,其中种都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相对应的物种。
也就是说,三百多年前,这个在历史上记载寥寥的、为爱发电的博物学家,他的探索成果里,有高达80%的内容仍对现代海洋生态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囿于时代,聂璜的《海错图》确实难免有道听途说、牵强附会的地方,也确实有谬悠荒唐、画风崩坏的部分。
但只需看一眼他的画你就会知道,你完全不必怀疑他绘制《海错图》是兴趣使然,是爱好所驱,是钟情于海洋生物而作。
▲《海错图》里的虎鲨▲《海错图》里的海鹞
历史上关于聂璜这个人的基本资料,大部分都来源于他的书。
聂璜一生未步入仕途,在他所处的年代,他可能无甚功名,更非权贵之辈。
而一本奇书《海错图》,大概是这位海洋生物爱好者一生最好的自传。
假如我们试着想一下聂璜这个人。
他拿着画册毛笔,将中国大半海滨河岸走遍。
他听说有位渔民捞起一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鱼,便兴奋得两眼放光。
从聂璜在《海错图》的注文来看,他这个人很墨迹,很啰嗦,喜欢拉着别人问东问西。
他大概还有多动症,总是戳戳这条鱼,翻翻那只蛤,围观一下它们觅食。
▲《海错图》里蟳虎鱼大战石蟳
他大概率也是个吃货,只要是能吃的,他都要介绍一下它的烹饪方式和药用价值,写个味道如何,怎么吃,如何吃。
▲聂璜给七里香写的小赞:鱼不在大,有香则名,香不在多,有美则珍。
到了海边,他会尝尝那条挂在老渔夫屋檐下的咸带鱼。
尝完再评价说,“嗯~福建的咸带鱼一般,浙江的咸带鱼最好吃。”
可是,吃——却从来不是《海错图》的重点。
出于动物保护原因,现代博物学基本已经不再将某种生物“怎么吃,好不好吃,吃起来什么味”纳入其中。很多词典也写删去了“野生动物皮甲骨筋入药”等内容。
▲《海错图》里的各种蟹类
这位三百年前的博物学家确实是在《海错图》里记载了部分海洋生物怎么吃,如何吃。
但他更写了每一种生物产自哪里、有什么习性、外貌有何特征、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这些生物的……等等等。
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就好像自己跟这些海洋生物是同乡一起长大却多年未见的老友。
末了,聂璜还会给每一个生物附上自己为它们写的小赞(即,聂璜给这些海洋生物的评语)
哪怕从未表明态度,但这位三百多年前的非著名博物学家,却已用他对每个海洋生命的尊重,说出了心底的那句话——
“它们首先是一个生命,其次才是一种食物。”
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看看他的《海错图》,乃至去认识了解海洋、了解森林、了解陆地……了解其他生命的原因。
也许,当“它们”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补给,“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明白什么是生命。
参考文献:
1、杨德渐、徐奎栋、吴旭文——聂璜和《海错图》
2、张辰亮——博物君:分析这种灵魂画作我是身经百战了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