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些能活岁,李时珍的养生观点——合理饮食、健康长寿!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1]李时珍自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年)完成了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明确的提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健康长寿的话,首先和他的合理饮食以及饮食方法有关。李时珍养生口诀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思虑妄生。心神安宁,病从何生。闭目养神,静心益智。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烟熏火燎,不吃为好。油炸腌泡,少吃为妙。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冷勿冰齿,热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饮。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7.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8.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9.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10..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11.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12.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13.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14.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15.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16.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17.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18.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水:顺流水为最佳在李时珍之前,不少养生家已研究过饮用水,并普遍认为:天是一,地是二,水生于天,谷成于地,人之先天只是一滴水,所以要以水和谷食为主,以菜肴佐之。水谷中,水滋阳而谷滋阴,因此水最重要。《管子》一书还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并将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和“渊水”。南宋学者贾铭在其《饮食须知》中,又对种种天降水作了界定。如“天雨水,味甘淡,性冷”,“露水,味甘,性凉”,“冰,味甘,性大寒”,而“冰雹水,味咸,性冷,有毒”等等。李时珍则认为:“水者坎之象,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水者,“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缸”;“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他还把江湖水归为“地水”,并将它分为“顺流水”、“逆流水”和“急流水”三种。其中,“顺流水”性顺而下流,又名甘澜水;“逆流水”乃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急流水”因湍水上峻急,其性急速而下达。所以,他称“天水为一”,“地水为二”,认为“地水”不如“天水”好;而“地水”中的江湖水,又以“顺流水”为饮用佳品。食补:鸭肉补虚,羊肉补形关于食补和食疗,李时珍论述很多。如豆芽“甘温无毒”,可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脾胃气结积。壮气力,润肌肤,益颜色,填骨髓,补虚损”;胡萝卜,“性甘、辛,微温,无毒”,可治“下气补中,利胸膈肠胃,安五脏,令人健食。”家禽中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清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若将鸭肉同糯米煮粥食之,有养胃补血、生津作用,对病后体虚者,大有裨益;乌鸡“性甘,微温,无毒”,可治“肚痛,心腹恶气,除风湿麻痹,安胎。”并附方“补益虚弱:虚弱人用乌雄鸡一只治净,五味煮极烂,空腹饮食之”,“或五味腌灸食”。家畜中羊肉是大补之物。李时珍说,它能和人参、黄芪相比;“黄芪补气,而羊肉补形“。吃羊肉时,肚子要留有余地,不可吃得太饱,饱则伤脾坏腹。关于鱼类的营养及吃法,李时珍也有诸多论证。如鲤鱼“性甘,平,无毒”,若煮食,可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可治“水肿脚满,下气。治怀妊身肿,及胎气不安。”粥:老年人食粳米粥李时珍建议老人每天都吃粥,他认为,老人的牙齿受损的非常严重,而且脾胃功能也不好,吃粥的话是最好的。“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气的良药。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还写了胡萝卜粥的制备与服法:新鲜胡萝卜适量,切丁,同粳米煮粥,每日早晚服用。胡萝卜甘辛微温,若经常食用,现代研究看来,可防治高血压,增强老年人体质。酒:酒后勿饮茶至于饮酒,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这样写:“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无常者,轻者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不胜言矣!”还说:“过饮不节,杀人顷刻……善摄生者宜戒之。”此外,李时珍强调酒后不要饮茶。他写道:“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坠重,膀脘冷病,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若从中医阴阳学说来看,饮酒会升阳发散,促进血液循环;而茶苦味,属阴,主降。若酒后饮茶,必将酒性驱于肾。而肾主水,水生湿,从而形成寒滞;寒滞则导致小便频浊,大便结燥。所以,酒后不宜饮茶,而应吃些水果。李时珍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药学家,他的一本《本草纲目》,至今都被运用着。李时珍有着非常好的养生观点,他认为药物能够当食物,食物也能够当药物,食疗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方法。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万字,52卷,载药种,新增药物种,载方00多个,附图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