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老一词古时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在朝堂上颇得威望可起到居中调停等功效.
而甘草则被大医们称为草药国老,《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引甄权语:“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味极甘,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缓一切火,止一切痛,可以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对一些性情猛烈或懒缓的药物,可以起到监督、克制、缓释、增强的作用;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以扮演君臣佐使中任意一个角色,能调和众药,使它们更好地发挥药效。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用到甘草的就有方。陶弘景曾说:“此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可见,古代对甘草的应用相当重视。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发明》说:“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尽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义;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义;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风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之气也。”
甘草归心、肺、脾、胃经。其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
补心
甘草能通经脉,利血气,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
甘草的补心功效主要针对“心动悸、脉结代”的治疗,代表方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而炙甘草汤对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津液亏虚等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失眠、虚劳、肺消、血虚、惊厥等病证,则收效显著。
补肺
甘草性味甘平,归肺经,李东垣谓其能“润肺”,可治疗肺虚诸症。甘草配伍人参、黄芪,可补肺气;配伍百合、玄参、阿胶可益肺阴;配伍麦冬、枇杷叶、阿胶可润肺燥。
此外,由于甘草本身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对于不是因肺部引起的咳嗽,多痰喘的情况也有治疗作用。
补脾
《神农本草经》认为甘草能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们可以通过补脾则使肌肉强劲、四肢发达。
如果脾脏不好,那么人体的消化系统也会跟着出现问题,如胃下垂、久泻久痢、饮食积滞、脘腹痞闷、体倦乏力等症状,治疗上除了需要及时消食化积以治标之外,还要适当补益脾气,恢复脾之运化功能以治本。
缓肝
甘草对肝脏的治疗作用体现在甘草的药性平缓,能够针对肝脏的特性有的放矢,如柔肝养肝、缓急熄风等,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浸膏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甘草怎么吃,穆穆来分享
生化汤
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当归16克,川芎8克,桃仁1.5克,甘草1.5克,姜1.5克,江米酒毫升
先将药材放入米酒略微浸泡
大火煮开后,慢火加盖熬煮45分钟
此时约剩-毫升药汁,倒入瓷碗中
分为三次于每餐前饮用
甘草荷叶饮
清凉败火解毒消炎
大的鲜荷叶一只,甘草5克,水毫升
水煮沸,荷叶洗净撕碎
将甘草、荷叶放入水中煮10余分钟,滤去渣服用
甘草薄荷冰糖饮
解热消暑养阴生津
薄荷(干)5克、甘草1片、冰糖10颗、水毫升
水烧开,加入洗净的甘草、薄荷
煮3分钟,放入冰糖,继续煮2分钟,过滤去渣,放冰箱冰镇半小时即可饮用
*花茶宜现泡现饮,不能隔夜
服用禁忌
甘草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
此外高血压患者和低血钾患者禁用含有甘草的保健食品和食品。
而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12岁以下儿童在服用含有甘草的保健食品或食品前,应先行咨询医生。
甘草入口得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