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教授让中医药经典在守正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进良国倩通讯员陈依

人物:王平,湖北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老年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湖北中医名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岐黄学者”,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会长。

背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近百位专家和青年才俊历时近10年编著的大型学术专著《本草纲目新编》正式出版。全书共6册,达余万字。

时间:年10月31日

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教授

终于做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记者:十年磨一剑,万字的《本草纲目新编》终于正式出版发行,拿到新书时您的心情如何?

王平:《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等诸多领域。成书至今多年,已有数十种刻本,先后被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于年与《黄帝内经》双双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在医药界的地位早已是世界公认。

作为主编,我深感责任重大,但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终于做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者:本书的编辑团队有七八十人,他们是怎么有效分工的?

王平:我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中医学,詹亚华教授是中药学专家。副主编里面基本上也是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领域的各一半,涵盖了诸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中医诊断、中医方剂、临床中药学、内经、伤寒论、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化学、中药药理等不同学科。

此外,还有团队成员是研究文学、史学、古代汉语的,便于我们原汁原味地理解古书里的含义;也有临床现代医学的、植物分类的,等等,共有七十多位专家组成。

多个学科的专家在一起合作这么久,是比较难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大挑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使我们从编写人员的知识板块上确保这部书的学术性、正确性,这也是编写这部书的初衷。

记者:统筹这么大一个团队特别不容易,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王平: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各自的板块贡献力量。令我感动的人和事有很多,像詹亚华教授,他是湖北中医大师,长期致力于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医药拉丁语的教学和研究。詹教授八十多岁了,每次统稿会他都亲自来。他在拉丁文检索方面是很权威的,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他总是一个个去把关、校对。他这种严谨、事必躬亲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共6册的《本草纲木新编》

新编保留了原著的内容和框架

记者:据统计,《本草纲目》问世至今已有多个新版本。从您接触的一些版本来看,哪一版本最权威呢?

王平:金陵版。《本草纲目》出版至今历经多年,平均3年就有一种新版本问世。虽有很多版本,但不少只是装潢、设计上略有区别,内容大都相同。所有版本中,金陵版是最权威的。

在《本草纲目新编》中,我们保留了原著内容及框架。

记者: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版本,我们为什么还要耗时费力去重新修订呢?

王平:《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十六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收载药物种,附图种,并载附方6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陵版《本草纲目》也有必要做一定更新:首先,现代人看着也不方便;后世版本虽多,大都是根据金陵版刊行的,多是在原著的范围内打转转,少有超越的;所记载的部分药物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有的药的产区发生了变化,有些原来的常用药现在成了濒危要保护的;它的部分篇目也有一些时代局限等等。而李时珍所提倡的医药并重、济世寿民的精神,更是值得不断发扬光大,《本草纲目》亦待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是李时珍的故乡,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李时珍的影响和精神都促使我们去做这件事,我们也有责任去做这件事。我们有必要充分继承《本草纲目》中医药并重、药食同源的思想,做到医必知药、药为医用,让其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和人类健康贡献更大更多的能量。因此,我和詹亚华教授等人在10年前萌生了重修《本草纲目》的想法。

记者:书名定为《本草纲目新编》,这个“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继承。《本草纲目新编》基于原著的编写体例,充分贯彻了李时珍“剪繁去复、绳缪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编撰思想。首先在栏目上体现了“新编”:根据目前药物的常用程度,将药物分为常用药物、非常用药物、当下不再用药物等五类,便于现代人学习和利用;内容上,采用了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吸纳了多年来中医药学和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本草纲目》插图多为线条图,我们增加了张实拍图片,更便于比较鉴别。

但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全。李时珍是很尊重前人的,他很重视医学的书对药的用法。他考虑书写出来是给医生看,是用来治病的,他这个理念很重要,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在书中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教授在书中题词

多次到原著记载的药材产地考证

记者:在年,媒体曾报道说,这本书有望在年出版,为什么推迟了这么久呢?

王平:主要是进一步对书的内容进行完善,以求最大限度的让对医药感兴趣的人,从这本书上得到准确权威的信息。

把常用的药的架构确定以后,通过多次讨论,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确定了编写的体例和提纲。由于栏目涉及古今,药材介绍包括从种植采集到炮制加工,再到药理、剂量、应用等,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我们尽量把每一环节都做到权威,不为了赶进度而降低要求。

记者:修订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王平:核实、求证难度最大。比如,药的基源发生变迁,本药本身也存在同名异物的,就面临着一个选择和逐一核对的问题。如党参以道地药材在上党而得名,但如今上党已经种得比较少了,目前的主产区在甘肃等地;茯苓是我省的一张名片,现在湖北罗田等地已成为主要产区,而以前记载的叫云苓,主产地在云南。有时为了弄清楚某味药的产地,成员就亲赴书中记载的地址考证,以求还原药物种植地变迁的历史。文献考证时遇到不同观点,大家就开会共同商讨。

而从临床使用来说,最难的是剂量的确定。这个认定的过程比较复杂,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

记者:对于《本草纲目》所记载可能不准确的药材、药方,我们是怎么处理的?

王平:人们对于药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原著中某些在目前看来“过时”的药物,我们并未草率删除,而是将其在“编写说明”中一一列出,并作说明。如对“洗手足水”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科学、不卫生或已经过时不用的药材,对“蛟龙(海鳄)”等与现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相违背,不符合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药材,不应再使用或使用代替品;对如“金、银”等目前尚无明确依据表明可用或不可用的药材,应谨慎使用。

对于古人的经验,我们需要去伪存真,但也要有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存疑,但我们把前人的经验放在这里,让后来人可以看到原著的全貌。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初心,是希望把前人的东西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李时珍雕像

经典著作和临床疗效是中医的闪光点

记者:对于已经出版的《本草纲目新编》,有没有让您略感遗憾的事呢?

王平:一是拍得实景图片如果再多一些会更好,我们附了张,都是编辑过程中大家一张张拍的;二是临床应用的经验很多,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还不能完整收录;三是,现在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对于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及时收录进去。

记者:当前中医药迎来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您认为《本草纲目》在当今的实际价值有多大?

王平:毛主席早在年就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医理各有特点。而中医的闪光点就在于它的经典和临床疗效。后人可继承、借鉴和发展经典著作中前人先进的治疗思维和理念,这与现在医学发展并不矛盾,反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本草纲目》这样一本经典著作,既呈现了中医药学发展史,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王平:在编写过程中,团队中年轻的参与者,对中医学的信心也增强了。他们感受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包括我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对医和药的认识也提高了。也感觉到有很多值得、很有必要去学习钻研的地方。所以,我们下一步计划是将《本草纲目》按照不同专题去深入研究,进一步将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让理论能够服务于临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