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的奇书,其中记载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知识,囊括了山川、地理、药物、祭祀等,是历代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不过,虽说《山海经》中藏有许多秘密,但该书的作者却身份成谜,无人知晓其真实身份。几经查证之后,专家确定《山海经》并不是由一人撰写,而是几代人共同完成,而且其内容也有许多不明之处。司马迁曾直言:“余不敢言也。”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也认为《山海经》是一本“方士之书”,没多少可信度。
尽管如此,可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考古工作的进行,《山海经》中的部分记载,也逐渐有了“成真”的迹象。
众所周知,罗布泊是一处神秘之地,它本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但是在20世纪中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的关系,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导致罗布泊水位下降,最终完全干涸。另外,罗布泊还被称作“死亡之海”,古时候开辟丝绸之路时,就有人看见了累累尸骨,到了近代,罗布泊一带更是发生了彭加木失踪、飞机航线被改等突发事件,无人知其原因。
年,一支探险队来到了罗布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在探险途中,几名探险队员却无意间在黄沙之下发现了枯骨,而且越往下挖越多,若是将其拼在一起,恐怕有几十具之多。起初,探险队专家还以为这些遗骸是之前探索罗布泊的遇难者,可转念一想,他们却感觉不太对劲。就算是探险者,也不会几十人同时遇难,况且谁也说不准下面是否还会挖掘出尸骸。于是,探险队先把枯骨带回研究所化验了,经仪器分析后才知,原来这些骨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多年前,大概在先秦之前的夏朝,这个朝代的存在与否,尚没有足够的线索表明。不过,探险队在罗布泊挖的骸骨,可能会成为夏朝存在过的证据。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十具骸骨都是西方人,不出意外的话,他们的死亡原因很可能与夏朝的一场战争有关。据《山海经》记载,夏朝曾对西亚出兵,双方在罗布泊展开正面对决,战死了上万人之多。这么说的话,当时并没有人处理士兵的遗体,随着罗布泊逐渐干涸,他们也被埋于黄沙之下。倘若这个推论可以被证实,那就说明《山海经》所言非虚,书中记载的很可能不是神话传说,而是真正的史实。
实际上,不少专家认为《山海经》并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其中有一些对于奇怪生物的描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原文记载:“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关于“鱓”,《本草图经》中有具体解释:鱓似鳗鲡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生于岸泥窟中。此外,《山海经》中还说:“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所谓“橐驼”,其实就是骆驼,《本草纲目》中有言:驼能负橐橐,故名。方音讹为骆驼也。
说白了,《山海经》中的记载,也许和现实紧密相连,古人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其展开描述,其中不免夹杂一些想象。此外,肉眼所见不一定为真,视觉误差是存在的,谁也无法保证古人不会看走眼。从现实角度来看,编写《山海经》的年代正是竹简和丝帛盛行之时,那时候还没有纸张,所以古人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写下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故事,更何况作者又不是只有一个人,他们完全没必要一起“开玩笑”。
最后,现代人要以古人的眼光看待《山海经》,形容一个人长得美,古人可以说“花容月貌”,现代人只能说美女,这就是文化差异。话又说回来,如果鹦鹉灭绝了多年,《山海经》没准会这么形容:昆仑有神鸟,色七彩言人语……若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这句话说的是鹦鹉?所以说,《山海经》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个中奥妙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