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是老百姓家中常见的零食,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被中国文化赋予了长生长寿与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01
花生的故乡之谜
花生的原产地究竟是哪里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巴西,另一种则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中海拔地区。
有证据表明,年以前,秘鲁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花生。
到15世纪末哥伦布航渡美洲以前,花生已经大量种植在南美洲的巴拉圭、乌拉圭、巴西、阿根廷一带地区。
不过,汉景帝阳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又增加了一种花生原产地的说法。在阳陵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炭化花生,并确定了它的成分。虽然对于这些花生是从外国传进来的,还是产自中国本土的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阳陵的这一发现足以震撼全世界。
peanut
02
花生在全世界的传播
16世纪以后,葡萄牙人把花生由巴西带入了欧洲,并在欧洲传播。后来,葡萄牙人还在非洲广泛地栽培花生。
西班牙著名历史学家奥维多于年出版的《西印度博物志》成为最早记载花生的欧洲文献。
16世纪末期,花生已经在西非广大地区普遍种植,而且诞生了一个独特的非洲新品种。
后来,花生随着黑奴贸易,于18世纪进入了美国的东部地区。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部分黑人,至今还记得花生的非洲名称——“彭大”与“古伯斯”。
那么,在汉景帝的阳陵中发现的炭化花生又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花生是在16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从海路传入中国的。
16世纪30年代,花生在当时的嘉定州(今上海市嘉定区)已有栽培,当时叫作“香芋”或“落花生”。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王世懋(mao,第四声)将其记载在了《学圃杂疏·菜蔬》中。
后来苏州举人黄省曾在《种芋法》中又详细描述了花生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它们应该是花生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载。
在清朝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有一幅中国最早描绘花生的植物图谱,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花生植株的蔓叶和荚果的线条图画。
植物名实图考·花生
03
“多功能”的花生
清代以后,花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花生的别称也更多了,有长生果、长寿果、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花生豆、金豆等等。这些别称都是花生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
乾隆年间,花生已经成为中国南方主要的干果零食和菜肴。乾隆《台湾府志》记载了花生的几大用途:生啖、炒熟零食、榨油食用、点灯代蜡照明等。
聪明的中国人还发现了花生的油料属性并加以利用。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就记录了“花生油”这一名称,时间是年。当然,那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供零食。
到了18世纪80年代,花生已经成为京城百姓宴席的常见果品,中国喜食花生的习惯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
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花生的各种主要用途,如食用、榨油、油渣肥田、枝为薪、叶为饲料等,都被中国人认识了。
石雕果子伴水盂摆件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04
花生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花生象征着长生不老、长寿多福,所以有“长生果”和“长寿果”的别称;花生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利市果”,寓意多子多孙、儿孙满堂。同时,花生也预示着果实累累,事业成功。
人们按照花生的模样做成各种摆件,就是为了表达这些寓意。
(注:本文作者吴志跃系福建博物院院长,戴石系福建博物院馆员)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CN35-
新媒体责编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