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文化节跟老艾堂一起探寻艾草的起源

  艾是菊科、蒿属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艾叶,在我国不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一种民俗用品,更是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远古时艾叶被用于取火及保留火种,其后被用于巫术及祭祀,到后来艾叶逐渐被应用于“避邪”,慢慢发展到最后,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艾叶辟邪的应用也从早期的悬挂艾叶,发展到后来的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并逐步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等医疗保健方面,艾文化也逐渐渗透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在中国古代已对艾草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收以灸病,甚验。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称为草医”。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著:“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艾叶在经过炮制后能显著地增强功效,《景岳全书》中对艾叶的功效有详细的记载: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久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老艾堂艾草的起源

  而且艾叶用于防病治病已有多年的历史。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中得到证实。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有详细的描述,附有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本草纲目》中收载附方最多的药物,而《本草纲目》也成为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古代医药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艾叶的应用在民间也十分普及,有许多老百姓都掌握着不少的艾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单方、验方,这些简便实用的单验方为普通人家的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民间早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