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过黄沙,前去拜访郴之源负责人李四清,李四清把我带到了他的红薯基地。这是一座红薯山,有好几百亩。他说,都是用有机肥种的,没有打农药,是挂板黄土,透水好,红薯甜。因为在莽山脚下,李四清把这红薯叫做“莽山蜜薯”。
回到广州,蒸着吃,煮着吃,果然好吃。意犹未尽,查阅了一篇署名“铁岭广学”的文章“甘薯+番薯+《本草纲目》”,知道了番薯为外来之物,非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之甘薯。
番薯,又名地瓜、红薯或白薯,植物学名称叫甘薯。因其来自外域才称番薯。据《地瓜史话》介绍,地瓜原产拉丁美洲,哥仑布发现新大陆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去吕宋经商,发现地瓜优点甚多,蒸、煮、烤皆好吃。考虑到福建地贫又常闹灾荒,便想把它移到中国来。但是,当时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严禁地瓜外传,违者杀头。
陈振龙与其子陈经纶先是暗地里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技术,后于万历二十一年(),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些秧蔓用船偷运回国,并向当时巡抚金学曾请求推广。次年春旱,冬麦欠收,春播无墒。至夏日,金才下令推广。结果,秋收甚丰,民赖以活命者很多。金学曾也为此受到奖赏,并要地方绅民为其修建“功德碑”、`“极功祠”,还以自己的姓氏为地瓜命名为“金薯”。
番薯的大面积推广更是以后的事实。明末清初,陈振龙的子孙曾先后到山东雄县、胶县,河南的朱仙镇等地试种,效果明显,后又发展到京郊一带。清政府感到种地瓜的好处很多,特别是灾年能够代根充饥,所以在乾隆五十一年()下令各省种植。因其有红皮、白皮之分,才称为红薯、白薯:又因块根埋于土中,形状如瓜,故称地瓜。
虽然番薯学名为甘薯,但不是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言之甘薯。因为李时珍生于年,卒于年,陈振龙于才在福建长乐推广。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年刊行问世的,番薯则是年才传入福建,故可推定《本草纲目》菜部所载甘薯性味,非番薯性味也。
(图/文:土里巴吉莽山黑豚牧猪人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