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玉之法,古代已经有了。
《山海经》中就有记载
黄帝食玉的传说,
《周礼》中也有关于
古人食玉的最早记载。
只是到了魏晋时期
食玉已经变成了潮流风尚。
01
为什么魏晋时期的人要吃玉呢?
大家都知道
魏晋时期战火纷纷、更朝换代,
东晋时期就已经有16个国家了。
这种长期混乱的局面,
让魏晋时期的人们认识到了
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魏晋时期的文化艺术)
他们摆脱儒家思想的传统束缚,
拥护道教,
而此时道教的神仙信仰深入人心,
人人都想修仙,以求得长生不老。
而具有灵性的和田玉
便是长生神药的上品,
(道教——三清天尊)
中国的古人对玉是抱着一种
信仰和崇拜的心态,
玉是宇宙之中非常特殊的材料,
它是地球表面发现的韧性最高的材料,
因此,
当时的人们认为食用了玉,
就可以变得跟玉一样,天地间无坚不摧,
这才会去食用它。
02
食用玉石为什么能长生不老?
古人的这种思想是源自于
魏晋时期的道教思想家
葛洪编撰的《抱朴子》,
(上图为葛洪编撰的《抱朴子》部分内容)
葛洪在书中提到万物本体的同一性,
是因为“气”的流动
使得物与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增益,
这成为葛洪神仙思想
和炼丹等宗教实践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葛洪会有这种想法呢?
是因为他看见有人用蛇衔膏将断掉的手指
重新连接在一起,
金银玉器放在尸体的九窍,
能让尸体不腐烂;
蛇衔膏、金玉、手指这些是不同之物,
却都能相益而生,
这些都是异物可以相益的证据。
(上图为蛇衔草)
所以
任何万物都是禀气而生,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有
葛洪用玉石练仙丹的原因。
(上图为葛洪炼丹图)
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玉屑甘平,无毒,主治胃中热,
喘息烦懑,止渴。
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
由此可见,
古人认为玉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食用便可成仙。
很多帝主君王纷纷效仿,
吸食玉粉以求得道,
只可惜吃玉的君主皆夭折甚多,
都不如喜欢玩玉的乾隆爷长寿。
(郎世宁所作的乾隆元年画像)
03
玉石到底怎么治病的?
除了修仙,
玉似乎在古代还有一些药理。
在古代的医学典籍中,
宝石或贵金属总是占据着一席地位。
玉石自然也不例外,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玉石磨成碎屑,
送水服下。
(上图为玉屑)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玉石可以
“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
养五脏,止烦燥,安魂魄”。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记载:
“玉亦仙药,但难得耳。
玉经曰:
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
04
古人到底是怎么食玉的?
兑水喝
有点像我们今天喝的冲剂一样,
将玉磨成玉屑,
然后和露水一起喝。
《史记》里的汉武帝就是这么食玉,
据说能长生不死。
(上图为汉武帝刘彻)
《本草纲目》里则说,
玉屑若是直接服用,
有很好的排除脏腑毒素的功效
煮水喝
《抱朴子》中记载,
将玉与一些神奇的仙草同煮,
能煮出让人长生不老的琼浆玉液。
关键是,
还很好喝。
搓成丸子、烧成粉
玉丸和玉粉
是《抱朴子》中记载的
另外两种食玉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
魏晋时期出土的玉器很少的原因,
因为都被吃掉了。
(上图为魏晋时期的出土玉器)
05
食玉是种什么体验?
《魏书·列传二十一》里,
征西大将军李预就是食玉的爱好者:
“每羡古人餐玉之法,
乃采访蓝田,躬往攻掘,
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
“预乃椎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
“预服经年,云有效验”,
“及疾笃”仍笃信“非药过也”。
直到后来病死了,
也说是因为自己“酒欲不断”造成的,
不是因为食玉的原因。
《抱朴子》里同样也有案例:
“有吴延稚者,志欲服玉,
得玉经方不具了,不知其节度禁忌,
乃招合得圭璋环璧
及校剑所用甚多,
欲饵治服之。
后余为说此不中用,乃叹息。”
《抱朴子》:
“所以为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
似寒食散状也。”
意思就是服用玉石后会产生
和服用五石散一样的症状。
不少考古专家发现,
魏晋时期的贵族墓,
墓主都比较年轻,
这和大量食用所谓的仙丹和玉屑
不无关系,
可能是察觉到食玉并不可取,
所以这一文化慢慢消失,
到了唐朝就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玉石无论是直接食用
或者是磨碎入药,
所起到的作用和功效都是很有限的。
而在科学以及医学发达的今天,
玉早已被认定是不能吃,
吃了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情况严重的,
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
所以,
玉不是药,更不可吃!
其实道理很简单,
玉石如此坚硬的物质,
就算磨成粉末,
也是我们的肠胃所吸收不了的,
所以说食玉能长生不老,
治疗百病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臆想,
对成仙的一种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