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烂泥里的野味,一年仅产果12颗,我国4元一斤,出口日本成高端菜
俗语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早秋作物普遍收,割运打轧莫懈怠。”秋季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凉爽的季节,而对于农民来说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许多农作物都会在秋季成熟,进而收获,如水稻、玉米、花生、红薯等,而白露这个节气的到来也标志着秋收正是开始。
说到秋季之后的收获,要是放在以前的话,可能会比较累,因为以前都没有机器,自能靠人工收获,而如今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农民们的装备也进步了,可以用各种机器来收获作物,比如收割水稻的割谷机,剥玉米的脱籽机等等,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农作物生长比较特殊,到现在依旧无法用机器来收割,“慈姑”就位列其中。
慈姑是泽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种植于水田里,其植株外形非常有意思,基本上见过一次以后就不会忘记它,它的叶片宽大,下面开口,如果一把巨型的见到一般,所以在民间还把它称作“剪刀草”。
而慈姑的果实不像其他植物那样生长在枝头,而是生长在水下的泥土中,呈卵圆形或球形,剥掉果实的外皮以后,里面的果肉又像板栗又像芋头,所以在民间又俗称它为“地栗”或“水芋”。
慈姑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特色蔬菜之一,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了,后来才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种植,除此之外,在其他国家都没有。
一般生长于土里的果实,大多都是一节一大串,比如花生、土豆、红薯都是如此,而且数量不固定,有时候结的多,有时候结的少,但是慈姑却不是这样,不管的环境多么恶劣,它每年都固定产果数量,且仅产12颗。因此在《本草纲目》中就这样描述慈姑:“慈姑,一根发生十二子,如慈姑乳诸子,故以名。”
虽然现在慈姑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且价格便宜,才4元一斤,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不重要,但实际上慈姑在以前的时候,还曾是地位比红薯都要重要的救荒粮食作物。
据资料记载,带唐代的时候,慈姑被列为御用贡品。在宋代的时候,慈姑就被列入了当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全国种植。而我国的湖北孝感也是有名的慈姑种植之乡,因为当年多洪涝之灾,各种作物减产或颗粒无收,只有慈姑却能丰收,又因为慈姑易于贮藏,春冬可随之收采,且富含淀粉,故此是救荒的理想的食品。
只不过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种蔬菜、作物也多了,慈姑的地位才会慢慢低下来。
由于慈姑生长在水里,且它的果实生长在水中的烂泥里,故而采摘很不方便,就像笔者前面所说的那样,只能靠人工采摘,目前还没有机器能采摘。
慈姑一般在10月份就会成熟了,而农民朋友为了方便采摘,都会等到冬季的时候,再把水田里的水抽干,等水田里泥巴晒干以后,再挑个好天气去挖,而且挖出来的慈姑都是带有泥土的,这样能防止腐烂。所以挖慈姑还是很辛苦的,每次挖完以后一身泥巴。
慈姑吃起来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比较粉糯,而且慈姑很适合炖肉,比如慈姑烧肉、慈姑烧鸭、慈姑炖鸡等,都别具风味。不过很多人第一次吃慈姑的时候,可能不太习惯,因为它有点苦,但是吃习惯以后,就会觉得口中回甘,越吃越好吃。
慈姑如今在我国虽然很便宜,是一种平民菜,但是出口到日本却被奉为高端菜(据说日元一斤),虽然他们从我国引进了慈姑去种植,但是它们土地小,内陆水域也少,所以种植的并不多,再加上慈姑营养价值高,还具有食疗价值,他们很喜欢吃,所以只能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这也算是造福我国的农民朋友了。
各位朋友,你们挖过慈姑吗?你们喜欢吃慈姑吗?欢迎留言交流,说说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