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简介 >> 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

“国”这个字,从甲骨文字形看,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兵器:“戈”;另一个是表疆域、地域的“囗(wei)”(见下图)。字形的含义用武器守卫一方土地,以戈守土正是记录原始文化的信息,也是后来国家的要素。因此,从守卫疆域的意义上看,“国”最初既有地域、区域的含义,同时也包含“邦国”的意思,因为疆域之内是需要守护的家园。

而从“国”的金文字形看,它明显近似现在的“或”。其实呢,“或”就是“国”的最初字形。《说文》:“或,邦也。”到了后世,“或”字被假借为代词(相当于“某人”、“有的人”),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借就不还了,当表示“地域”、“区域”等意思的时候,就在“或”的左边增加了“土”,新造了“域”这个字;当表示“疆域”、“邦国”时,在“或”字外加“囗”成“國”,“或”、“域”与“國”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大约在南北朝时,“國”字有了一种通俗的写法,囗+王,意思是在一定范围的疆域内有君主“王”。后来汉字简化,可能因为封建王朝被推翻,就在“王”上加了一点,变成了“玉”。而实际上,“玉”的古文字形就近似“王”(参看下图“王”和“玉”的字形演变)。

昔日“國”之中的戈(这把戈,才是国庆的真正意义所在),到俗字体的“王”,再到今天“国”字中的作为文化象征的温润的“玉”,我们中国人手里拿的已经不再是“戈”,而是文化、经济、科技这些软实力啦。

“国”最初确实表示具有明确疆界的疆域实体,后来,由于这样的疆域明显含有主权的意味,而且需要治理和管理,所以“国”也产生了“阶级统治工具、兼具社会管理职能”这样的意思。

1.逝将去汝,逝彼乐国。--《硕鼠》国,地区,地域。

2.出国门而轸怀兮。---《九章.哀郢》国,国都,京城。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国都,京城。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国,诸侯国。

5.惟吕命,王享国百年。国,国家。

6.请注意:古代称告老还乡的卿大夫为“国老”。可辛弃疾的《千年调》词中的“甘国老”,却是中草药的“甘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明白:因为甘草具有“调和众药之功,固有国老之号。”

学习古文,最难得应该就是字义的理解,字词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呢,大部分来说总归是有一条线串着呢,基本上是由本义引申而来,正如“国”,本义是地域、邦国的意思,后随社会发展,语言变化,“国”的词义也随着扩展(“国”字的引申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引申出来的词义也和本义有着千丝万缕或很直接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体悟它们微弱的差异,在头脑中形成一张词义演变图谱。从古到今,汉字形态和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厚重深刻的历史。假以时日,假如我们有个常用汉字的词义发展演变的图谱印在脑中,那么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就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了。

“中国”在古代也通常表示汉族聚居的地方,与所谓的“四夷”相对而言。后来到了十九世纪,“中国”逐渐成为我国全部疆域的固定名称。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是涵盖港澳台在内的全部领土,同时也有国家政权的主权国家,中国。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于“何尊”铭文中,“宅兹中或”,见下页图片“何尊”和铭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宝鸡市博物馆一睹真容。何尊,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县贾村镇,是古代最先有铭文“中国”的青铜器。何尊为盛酒器,约铸于多年前的周成王五年。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豪迈地宣称:余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就是我们从今天起,将在中土之国营建宫室,在那里治理人民。

何尊

何尊铭文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有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当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14亿中国人的信。

三千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泥土之下;三千年后,这片泥土连接的多万平方公里,都被命名为“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和信心的源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