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茶”,大家肯定很熟悉,因为咱们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最早古汉字里是没有“茶”这个字的,当时用的是如火如荼的“荼”字,这个“荼”字在字典上的意思是有毒的草或带有苦味的菜。
到了唐代,陆羽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书里将“荼”字减少了一横,就此出现了“茶”字,这是我国关于“茶”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古代还有一个字是用来描叙茶的,就是“茗”字,这个字的出现也特别的早,在古书《神农食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意思是说经常喝茶的人会精力饱满而且心情很舒畅。
古人刚开始只是摘了茶叶以后,直接放进嘴里嚼,发现嚼了还可以治病,后来就发展为“煮作羹饮”,意思就是用茶水来做汤或做饭了。
咱们国家古代第一本中医药典是《神农本草经》,对于茶的功能有着丰富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了老祖先早就认识到茶有保健和解毒的功能。
检索发现,十六种中医古籍里,涉及到茶的内容有20多项,而在茶的条目下,有关茶的药效记载总共有条,可见茶在传统中药范围里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写了本书叫《本草拾遗》,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就大量引用和参考了《本草拾遗》里的内容。
陈藏器在这本书里写了一段被千古传颂的话:“诸药为各病之药,唯茶为万病之药”,意思是所有的草药都是治疗某一个病用的,而饮茶却能防治各种疾病。
被中医尊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写了《千金方》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里面写道茶能“治热毒下痢”,意思是因热毒引起的拉肚子,可以用茶来治愈。
东汉有本书叫《增广本草》也写过:“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意思是喝了茶以后,会使人的思维活跃,喝了以后就不爱犯困不想睡觉了。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国志》里有一段记载,孙权的后代叫孙皓掌管着东吴,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密赐茶荼以代酒”,茶荼两个字都使用了,后来“以茶代酒”的说法,就是从三国时期传过来的。
茶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呢?唐代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被后人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写了《茶经》一书,把饮茶的观点渗透普及到了广大百姓之中。
茶既是俗文化,也是雅文化。
俗就是茶成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开门七件事之一。雅就雅在文人墨客所说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了,茶也就进入了当时文化层面的上层社会了。
一直以来,茶文化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角落,在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两侧,居住着回、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由于日常饮食都以肉和乳制品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太多的蔬菜摄入,而茶里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
为了维持身体健康平衡,他们日常就要通过饮茶来达到膳食平衡,这些地区的居民日常主要是以砖茶为主,少数民族的居民就是天天都喝奶茶。
公元六世纪末到九世纪初,茶叶从中国陆续传到日本,又传到亚洲的其他国家。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朝廷里供职,他把茶带到了欧洲的威尼斯。
直到十七世纪,大约是年,茶才传入西欧和英国。所以现在世界上流行饮用茶的习惯,是来源于中华民族,起源于我们中国。
西方人谈起药物和食物的时候,会将两者截然分开,药就是药,食物就是食物。
而中国人谈起中药和天然食物,没有人能够清晰地分开,因为中药和食物全都来源于自然界,所以才有所说的“食药同源,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