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雕草有感

这是宸妈年发布的第73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今年成都的7月,是不平凡的7月。

先是史无前例的暴热。暑热还没褪去,奥密克戎又来了,生生的将原本欢畅的暑假按下了暂停键,不得不耐着性子约束住自己想往外跑的腿,乖乖宅家减少外出。

《文心雕草》封面

无事宅家就读书吧,于是我拿起了书友们强烈推荐的《文心雕草》,没想到一连几天沉浸在马先生文字的世界里,记忆里那些关于植物的美好被无数次勾起,作为一个重度野菜爱好者,一个喜爱户外、自然观察的人,这本书真是这几天宅家的意外惊喜!

佛经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人与植物的关系,有人从小就亲近,有人成年后逐渐才开始亲近,我一直觉得我是典型的慢热型。人生40慢慢开始明白人生,慢慢开始对前半生有了回忆和沉淀,慢慢安静下来简单快乐的享受每一天——而这样的用心里,就有对身边环境里植物的喜爱。

小时候在农村,记忆里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片段,读《文心雕草》被一一唤醒,真正是马先生所说的“错时空的交集”。

目录

《文心雕草》是马先生的植物散文集,副标题“中国植物人文小史”其实就点明了全书的主题,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学者写植物,更重要的是他由一种植物、一句古诗发散开的引经据典和查文勘误。

全书包含“文与心”和“学与文”两辑共计52篇散文,每一篇散文都从一棵草或一句诗开头,思绪发散,古今对比,马先生的学术和经历穿插,有文化情怀、有学者专业、有过往记忆,读完让人大涨知识。

南方和北方的冬天

作为一个南方人,从小生活在四季有绿的成都,在没有冬季去北方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地理优势。

我曾经以为的世界应该都是如成都这般四季常绿,对于旧时北方冬天只能依靠囤积的大白菜和土豆作为主要蔬菜的行为是理解不了的。

寒假里带孩子去了几次北方,见识了北方冬天的空旷和寂寥,也逛过了北方冬天菜市场的单一,我才了解到成都的四季时蔬有多让北方人羡慕。

马先生是北方长大,成年后移居江南的,南北四季的差异于他而言也是分明的,这样的认知多次在他的文中显现。

内页

北方冬天旷野的寂寥,在他小时候坐父亲赶的牛车去姥姥家随口做出的诗里就可以看到:“余去姥家半途中,忽见三鸟飞空中。地里什么也没种,只有稻跟在田中”。

小孩子的视角,随口编出的诗句体现得淋漓尽致。旷野里除了板结的土地,没有一点植物的颜色,一切都是大地色,单一、枯燥。

南方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田地里没有空白的时候。

秋季稻子收割了,勤快的庄稼人要赶着种一季莴笋这样的从种植到售卖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快手蔬菜补贴家用,再然后空出来的田地才种上来年春季才收获的油菜和麦苗。

田埂上的豌豆尖

田地里种庄稼,田埂上也不会浪费的,随意戳个洞,丢上几粒豌豆种,冬天来临的时候,新鲜的豌豆尖就可以掐来吃了,而成片田里的油菜尖,也是专属于南方人的冬季日常时蔬记忆。表妹从小在石家庄长大,每年寒假会跟小姨回成都探亲,对于豌豆尖的馋在我们家族里是通识。有一年寒假我们约好在北京见面,什么都不让带,唯独要我带去一把豌豆尖,当天晚上在北京街头找了家羊蝎子涮来吃了满足得不行。

雪后的乡村

遇到下雪,一般南方的雪,是不厚的,南方人看到下雪的激动总是让北方人鄙视的,几颗头皮屑一样的雪南方人会开心得发朋友圈,而北方小伙伴眼里就是一幅没见过世面的样子。雪下得大一点,田野里是容易薄薄的堆一层的,那就很漂亮了,视线里可以看到一片雪白,而雪白的中间,规整的田埂边可以瞧见可爱的绿,白色和绿色的搭配,养眼得很。

每次冬天从北方游玩回成都,会感觉视觉上一下子就鲜活了,那些街道两边的行道树深浅不一的绿,街头花坛里各色摆设的花卉,视觉上这才是活色生香的世界呀。

冬天的成都街头

马先生说,北方人在南方生活,会惊讶于冬天的南方植物的颜色,真的是一点也不假的。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是有些地域差异的,而这样的地域差异,有很多人视而不见,见到的人总是要比他们更细腻更热爱生活一点点的。马先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植物背后的历史

在没有看《文心雕草》之前,我已经逐渐喜欢上了养弄植物的生活,阳台上的植物越养越多,房间里的鲜切花时时换新,我喜欢植物带给我的疗愈,植物是真正的你用了多少心思侍弄它就回报你多少热爱的东西,养花看书的生活让我很满足当下。

养花和看书

读了《文心雕草》才明白,喜欢养花看书的人,其实很多。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草木书都是热爱植物的文人所做。而读这样的书,马先生说,其实就是和过去的人对话。

地球存在了多少年?人类存在了多少年?文化存在了多少年?

在这颗星球上,植物是早于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虽然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进化一直没有停止,但是从古人留下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植物背后的历史,也是一件极其有趣又庞杂的事。

马先生正是这样的妙人,让我将生活中很多常见的植物与历史中那些古诗句有了认知联结,实在太妙!

比如《采薇》里的“薇”,是现在路边的野草野豌豆,古时候是菜。五经中《仪礼》写得很清楚,王公贵族宴客的时候,猪肉羹要配薇。

历史中采薇的人,是伯夷和叔齐。这两兄弟坚守先王之道,不赞同武王伐纣,于是隐于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终饿死,殉了他们的道。死前唱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采薇从此成了隐居的象征,被如白居易这些无数文人在诗歌中引用。

野豌豆

读这一篇文,作为喜欢吃野菜的我而言,瞬间对号入座春日里我最喜欢吃的野菜,连有大小两种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种大的叶子是圆的,一种小的叶子是细长的,春日里掐尖炒着吃,是春天里的一口鲜菜。或者用米汤煮汤,也是满口的馨香。妈妈还喜欢把野豌豆尖炒干揉碎,拌在米粒里蒸饭吃,也是据说妈妈小时候春天的野味记忆。

原来苏东坡也曾经对薇念念不忘的“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

一颗植物,串起古人和我们的联结,这样的历史,是植物给我们的,也是这样的文字串联起来的。真好。

文化人和文化史

文化人马先生写的植物散文,浓浓的文化史气息。

“青青园中葵”,这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句子,“葵”是什么呢?

内页

马先生的文化学者风范让人佩服,一一道来,慢慢解释。

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句出自《长歌行》的诗句中的葵应该是向日葵吧?可是实际上向日葵是明代才传入中国的,在明代之前葵是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葵也名露葵,因为古人都是露水干了才会采葵。有句民间谚语说:“触露不掐葵”就是这个意思。

古时候的葵声名显赫。《黄帝内经》中它是五菜之首,《农书》称它为“百菜之王”,《齐民要术》第一个讲的也是它。

可是时间啊,它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些曾经的辉煌,有些逐渐被遗忘在历史中,不复存在了。

内页

年,周作人在《向日葵的神话》里,解释说当时可吃的葵是冬葵,云湖南乘坐葵菜亦曰冬寒菜。

而到了汪曾祺的体验里,是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里是滑的,有点像莼菜”,问过服务员才知道叫冬苋菜也就是葵。第二天再在巷子井边看到有人洗菜,才算真正的看到了葵的样子。

瞧瞧,一个葵,从古到今引起了多少文化人的追问,活脱脱就是一部文化史。

冬寒菜

成都平原,冬寒菜是传统乡村常见不太上台面的小菜,房前屋后撒上几颗种子,就生生不息的可以一年四季都摘叶子煮汤、清炒、甚至熬粥。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奶奶说冬寒菜粥,清热。读书这么多年,读到这里才方知这从小到大都吃着的冬寒菜原来就是古诗里的葵呀!所以多读书嘛,多涨知识!

中国人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君不见各大媒体上时常有调侃中国人走哪都要只要有土地都会自耕自作的给自己安排上小菜园子吗?管你是欧美还是海岛,只要条件允许,咱中国人走哪都可以将自己血液里与植物的相处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文心雕草》这本书,让我读到漫长岁月里,一棵草和人建立的情感联系,也读到一棵树同样经历着的人世变迁。植物与人的故事,是历史,是文化,更是当下的我们要静下心来感悟的美好生命方式。

内页

马先生,是个“心中有野花盛开的人”。

《文心雕草》全书读完,勾起太多美好的记忆,科普太多古诗词和植物学常识,用书中出现了数次极其喜欢的一句话做这篇书评的结尾吧: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我是宸妈,年读书本、一周至少读4本书的读书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