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香甜味美,营养丰富。研究表明,板栗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视黄醇、膳食纤维以及磷、钙、钾、铁、铜、锰、镁等矿物质。
《本草纲目》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中医认为,板栗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腰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
板栗的药用价值
栗子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腰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
板栗不仅可以食用亦可药用。栗子入药最早记载于汉末的《名医别录》,其曰:“栗,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千金·食治》载:栗子“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唐本草》载:栗子“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本草纲目》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肾主大便,栗能主肾”;《食性本草》载:栗子“理筋骨风痛”;《滇南本草图说》载:栗子“治反胃”。板栗浑身是宝,除了种仁可食可药用之外,树根、树皮、叶、花、外果皮(栗壳)、内果皮、总苞(栗毛球或壳斗)都可药用。其中临床常用的就是板栗的总苞,即板栗壳,广东一些地方亦称之为风栗壳。板栗壳(风栗壳)甘、涩,平。具有止咳,化痰,消炎的功效。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百日咳,淋巴结炎,腮腺炎。注意:风湿病者忌用。四类朋友,浅尝即止,切莫贪吃
1.一岁以下的宝宝
板栗当中也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所以对于一岁以下的孩子肠胃发育不全,吃板栗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者是肠胃阻滞。
2.糖尿病患者
板栗中含有较多的淀粉,这种物质进入身体后会转化为葡萄糖,在血管中大量堆积增加身体的含糖量,导致餐后血糖浓度升高,不利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稳定。
3.便秘人群
板栗中含有的水分少,经常吃板栗会导致出现上火的症状,加重便秘。且板栗中含有的淀粉也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会加重便秘症状,导致排便更加困难。
便秘人群可以适当喝一些蜂蜜水,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功效。
4.脾虚的人
板栗生吃难以消化,熟食又会导致滞气,所以不适宜多吃,并且一定要细嚼慢咽。因此,脾胃虚弱的人要慎吃板栗。
板栗食疗药膳
1.板栗粳米粥
材料:板栗50克,粳米克。
步骤:将板栗蒸熟去壳剥皮、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成粥,用白糖或油盐调味即成,可作早晚餐温食。
功效:此粥健脾养胃、强筋补肾,尤宜于老年人机能退化(肾虚)所致的胃纳不佳、腰酸背痛、下肢无力、步履蹒跚及脾虚泄泻等症。
2.栗子茯枣粥
材料:栗子50克,茯苓12克,大枣10个,大米50克。
做法: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加水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煮至粥熟,用盐或白糖调味即成。
此粥健脾、益肾、燥湿,尤宜于脾肾亏虚所致的足浮肿、纳呆腹胀、神疲乏力、腰脊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溏薄、小便频繁等症。
3.栗子桂圆粥
材料:栗子10个,桂圆肉15克,粳米50克。
做法:栗子切碎,与粳米一起加水同煮,待粥快熟时放入桂圆肉再煮至粥即可(食用时可加白糖调味)。
此粥补血养心、强身健骨,尤宜于心肾两亏、气血不足引起的遗精滑泄、腰酸腿软、精神萎靡、耳鸣耳聋、夜尿频多、出虚汗及女子带下清稀等症。
4.栗子炖母鸡
材料:栗子克,母鸡1只(约0克),姜片20克,葱段30克。
做法:鸡去毛脏,洗净切块,入砂锅加水烧沸,撇净浮沫;再放栗子、姜、葱及适量料酒,炖至栗子、鸡肉熟透,用盐调味即成。佐餐食用,每周1~2次。
此膳补益气血、强壮身体、健脑益智,尤宜于身弱乏力、记忆力不佳等症及脑力劳动者。
秋食栗子
养胃、健脾还补肾!
快和家人一起煮起来吧!
来源:新华网、人民网科普、广东中医药
编辑:陈佳
责编:陈广泰
正是吃栗子的好时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