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也是采野味的好时节,不过青蒿过时了,荠菜老了,柳芽变成大柳叶了,采什么呢?广阔的大地上仍有很多可采的野味,而我在这一时令采得最多的是蒲公英和车前草。
还少草—蒲公英
当春风吹暖大地之时,在田园山野之间,在路边草地之处,你会发现这样一种小野菜:带锯齿形的尖长叶子匍匐于地,你若不小心把它折断,便会有乳白色的叶汁流出。慢慢地,在几片叶子中间,抽出一个毛茸茸的茎,独立如丁。顶上开着金黄色小花,在绿色地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犹如美人头上戴的金簪头,所以它又叫金簪草。还因为婆婆们爱采这种野菜,或用以充饥,或用以治病,所以又俗名婆婆丁,实际上它的学名叫蒲公英。
我小时候也爱采这种蒲公英。采蒲公英一定要带个小铲子或镰刀,因为它的根扎得深,而且营养价值高,带根连叶都剜下来才好。没花时可采,长出了花也可带花采。并且可循花找菜,采得更快更多,还能尽情欣赏这美丽的金簪花,所以采婆婆丁的爱好从五六岁始,直到今天,延续了我一生。
人们喜爱蒲公英是有道理的。它有一个优美的名字—还少草。这是由一个传说引起的。相传古代的一位国王在病困交加之时,遇到一位仙翁。这位仙翁送给他一个丹方。国王便让人如方炮制出一种药丸。当国王吃了一段这种药丸之后,奇迹出现了:不仅病好了,而且白发变黑了,脱落的牙齿又长出了新牙,脸色越来越红润,身体愈来愈强壮,人们都说国王返老还童了。据说这神奇药丸主要是用蒲公英做出来的,于是人们便称蒲公英为还少草了。
这个美丽的故事今天已难以确考,而蒲公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确实是事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蒲公英,味甘,性平,无毒,有驱散滞气,化解热毒,消除恶肿,滋阴壮阳,解食物中毒等作用。
《本草纲目》在“附方”中还特意介绍了能使人返老还童的“还少方”的制作方法,既用阴干的蒲公英一斤,加盐一两,香附五钱,研末为丸,用牛皮纸包裹,外用蚯蚓屎敷贴牢固,在灶内烘干即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以个人亲身体验讲到蒲公英有止痛和疗治痔疮的功效。现代医学分析也证明,蒲公英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利胆,健胃防癌等多种作用,特别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它对目赤咽肿,口舌生疮,感冒发烧,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关节炎等都有一定治疗作用。早在《唐本草》中就指出蒲公英“人皆啖之”。
《本草纲目》也明确指出蒲公英的嫩苗可以食用。据现代营养学分析,蒲公英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等对人体很有益的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又因它无毒与液汁多,可加工成多种美味,可凉拌,可做汤,可做粥,可做菜泥,当然也可做蒲公英饺子、包子等。我本人还有一个做法,那就是做茶饮。做法也很简单,就是把晒干洗净的蒲公英放到暖水瓶中,再灌满刚开的水。这样闷上五六分钟就可慢慢饮用了。因此,蒲公英既是美味,又是野味,还有保健和治病功能,真是不可多得的药食两用的好野味,而采蒲公英又是一桩乐事、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神仙草—车前草
小时候在我采的野味中有一种被称作“神仙草”的野菜——车前草。它常见于路旁、山野,叶片平滑,呈广卵形,味甘,性寒,无毒。因其爱长在路边,又叫当道草、车轮菜。因牛爱吃,叶子又有些像牛耳朵,所以我们老家叫牛耳棵。还因人们也常吃,所以又叫饭匙菜。车前草虽然长在路边的较多,但常经人踩牛踏,一般不采,还是常到野地、水边等地方采那些嫩嫩的叶子,即使同一棵也选嫩叶采,并且不像采蒲公英那样连根一块采,最好采春天刚出土的小嫩叶。
我自幼常采车前草,形成了一种习惯。记得首都机场西有一后沙峪龙腾公园,面积很大,草木茂盛,离住处也不远,所以经常去玩。该公园有较多绿地,有绿化工人打理,不断浇水,所以在春天长出许多嫩嫩的车前草。绿化工采,我也同他们一起采,大家说说笑笑,采得很热闹,工人们还说我给他们帮了除草的忙,还要感谢我,真是一件乐事。
称车前草为“神仙草”是有来历的。《本草纲目》讲:车前,又叫地衣,是雷的精灵,神仙也食车前草饼,食后可以轻身,能跳跃岸谷,长生不老,故名神仙草。王文撰著《山居录》一书则详细记载了山民“剪苗而食“的做法。他指出,吃车前草的方法很多:可做汤,可做凉菜,可做馅,当然也可做成车前草饼,那么我们也可做一回神仙了。不过,车前草有苦涩味,食用时宜先用开水煮一下,再放在凉水中浸泡一下,控干就好。
人们采食车前草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周南》中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歌,名曰《芣苡》。其诗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意思是说,采了又采,采芣苡,我们都去采;采了又采,采芣苡,我们都已经采到了······。这里的芣苡,便是人们常见的车前草,也写作芣苣。这首诗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集体采车前草的热烈场面。
车前草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指出,车前子有利尿、止泻、凉血、消肿、明目、化痰等多种功效,尤以治疗因湿胜而致的腹泻见长。著名的龙胆泻肝丸便是以它为主药。《毛诗品物图考》也指出“古人以为其籽可以治妇女不孕和难产”。不过药用的大都是车前草的种子。该书也介绍了一些用鲜草治病的小验方,如(一)治气管炎,鲜车前草30克,甘草3克,水煎服。(二)治风火牙痛。鲜车前草30克,鲜薄荷15克,绿皮鸭蛋一个。先将前两药煎煮去渣,鸭蛋入药汤煮熟,稍加盐,吃蛋喝汤。(三)小便不畅。鲜车前草克,捣烂绞汁,加少量蜂蜜调服。
从上可知车前草既是一味具有多种效用的中草药,它那肥大的嫩叶又是很好的野味,价值多多,自然人们也就特别喜欢了。
我自幼常采车前草,当时主要是为填饱肚子;现在我仍常采,主要是出于养生保健的目的。我家院子里每年也常长出一些车前草,我都不舍得当作野草拔掉,而是待它长成肥肥的嫩叶后,采一把立马就可做成一盘绿色且可口的小菜,吃起来颇有些风味。但应注意车前草性寒,吃多了会腹泻,不宜常食、多食。
长寿菜——苋菜
苋菜,又名荇菜,玉米菜,云仙菜,老来少,雁来红,凫葵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又按叶子的不同颜色分为绿苋,红苋,紫苋,彩苋等。
我国吃苋菜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尔雅》中就有赤苋可食的记载。后来的记载就更多,诸如《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滇南本草》、《随息居饮食譜》等。据有关资料知,南京人吃苋菜的历史已有余年,明朝皇帝朱元璋就吃苋菜,相沿成习,以致“天天吃不厌”。
人们喜欢吃苋菜是有原因的。它味甘,性凉,无毒,入肺、大肠经,是药食两用,老少咸宜的食材,又是味浓甘香的野味,被称作长寿菜。具体讲有如下几点:
(一)苋菜营养价值丰富。富含铁、钙、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k等多种营养素物质。它所含铁是菠菜的1倍,,所含维生素C在蔬菜中含量第一,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还高,且极易被吸收,是儿童的食用佳品。(二)它具有清热利湿,造血强骨功能,能促进骨骼生长,且含钙极丰富,是菠菜的3倍,为骨折者最佳食蔬。因有造血和携氧功能,也宜贫血者食用。(三)红色、彩色苋菜还富含花青素。(四)它不含草酸,常吃可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增强人体免疫力,是老人最佳食品之一。
正因如此,人们长期喜食苋菜,并有“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的说法,可知人们对它的珍视,老年人更把它视之为“长寿菜”。
苋菜的吃法也很多,可做粥,可做汤,可做馅,可做饼,可清炒,也可加蒜泥凉拌等。但苋菜忌与甲鱼龟肉同食,孕妇不宜食用。
端午时节话艾草
艾草,又名艾蒿,通常简称“艾”,是一种常用中草药,也是一种传统的保健药物。它具有除虫灭菌,疏通血脉,温经散寒,止血安胎等多种功效。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用艾草疗疾。《诗经采葛》讲:“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传》解释说人们所以去采艾,是因“艾所以疗疾”。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指出“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中医最通常的用法是将艾叶对某些穴位进行艾灸,以舒筋活血,提高免疫力。同时,艾草还有较强的驱毒作用。据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古时的荆楚一带有一风俗:端午节时采艾条插与门上以避邪,实际是艾草有芳香化浊的驱毒作用。其实北方也有类似插艾之风俗,人们称之为“艾虎“。古人还有女子出嫁前用艾水洗浴以净体除祸的习俗。现代科学证明这些习俗都包含一定科学道理。因艾草确有净化空气驱毒灭菌的作用。据实验,将房间密闭,用艾柱,或将艾草捆成一束点燃,以艾烟熏上两小时,就可达到为房间消毒的目的。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艾草对多种病菌,如结核杆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显著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因此用艾草可治疗多种疾病。现举数例:
(1)治风火牙疼。用筷子将艾叶卷成筒,烧烟,左右熏鼻,吸烟满口,呵气,既痛止肿消。
(2)治咽喉肿痛。用青艾一小把,捣烂,用醋活膏,敷于喉部,数次既好。
(3)治鼻血不止,将艾烧成灰放入鼻中,也可将艾叶煎服。
(4)治泻痢。将嫩艾加生姜煎服,很有效。
艾叶还有食用价值。可将艾叶放在面食中做成艾糕,用春季的嫩叶做成饼,称艾饼。也可将艾浸入酒中做成艾酒等。许多地区有端午节用艾叶煮鸡蛋,用艾叶洗眼的习俗,认为这样可祛病、明目、驱邪。
我国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要到来了,让我们借此更多的了解与这个节日密切相关的艾草吧,有兴趣也可采艾、种艾、用艾、食艾,让艾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多有益的作用。
阳春三月,微风拂面,阳光和煦,姹紫嫣红,莺歌燕舞,正是踏青、郊游与采野味的最佳时期,相信会有更多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走出家门,踏向原野,漫步田间,采些野味,做成美味佳肴,也为生活添些色彩和味道,还可活动筋骨。这是多么好的美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