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水不穷”,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都知道饭后洗碗,就算是在贫困的家庭也会拿清水洗碗,以保证下一次用饭的时候碗筷的干净,能够避免很多疾病的滋生。
用餐后如果不洗碗会发生什么?有研究表明:碗筷不及时清洗或者清洗不干净,下一次使用时,可能就会导致腹痛、腹泻,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肠胃炎的现象。
一个小时不洗碗所产生的菌落竟然超过国家标准的倍。而且除了滋生细菌数量多,有时候,洗碗池中还会滋生一些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比如牛肉、生蚝还有洋葱等,它们本身就会携带沙门菌、志贺菌和弧菌。将盛有这类食物的碗泡在水池中,不及时有效的清洗,这些致病菌也会大量繁殖。
现在的餐厅里都要求洗碗必须做到“一洗、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原则;必须对洗碗池进行消毒,随时保持无水迹、油迹等污垢。就算家庭用餐在没有消毒柜的情况下也会用洗碗精等清洁用品以保证家庭餐具的清洁卫生。
古代又怎么洗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科技不想现在那么发达,没有像洗碗精、清洁剂等清洁用品,那么古人又是如何保持餐具的清洁的呢?
古人虽没有现在的清洁用品,但是古人的智慧也丝毫不必现代人差。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懂得了“就地取材”。根据《考工记》记载:“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蜃。”所谓蜃,指的是贝壳灰,其中含有氢氧化钙,它与“栏木灰”作用,可以生成氢氧化钾,用它的水溶液洗涤丝织品时,会与丝表面附着的油脂作用,生成钾肥皂,能够把丝洗得干脆亮丽。看来,早在哪个时候,中国人已经在利用肥皂液的作用了。
到了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洗涤剂:皂角和澡豆。皂角,也叫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所结的果实。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早已把这种十分普遍的植物列入药用。皂角中含有皂甙,其化学式为C27H42O3,皂甙具有抗菌、防癌作用。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有去污性能。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售卖皂荚的店铺,可见它颇受时人采用。各种皂荚中,以“猪牙皂荚”为例,猪牙皂为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之不育之实,其品质最低劣,去污能力弱,也毫不滋润;“肥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所以去污能力强,气味也浓郁。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把去除了种子的皂荚捣烂,做成球状,如橘子般大小,供洗面、洗身之用,俗称“肥皂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它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和现在的香皂相比,形制上也颇相似了。
那时候时候还有一种洗涤剂叫“澡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所以它算是当时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然而,由于要大量取得猪胰腺这种原料委实困难,所以澡豆未能广泛普及,只在少数上层贵族中使用。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了。
此外,人们今天仍在使用的碱和茶麸,在古代中国早已使用,虽然最早使用的年代不详,但最晚在明、清时期已广泛运用。碱是碳酸钠晶体,而茶麸则是油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将它捣烂用水浸出的液汁中含有皂素,也有良好的去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