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之王人参,到底是什么

人参起源于距今约多万年前,是地球上仅存的古代第三纪孑遗植物之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并使用文字记载人参的。

人参最早的记载是多年前殷商时代中国人创造的生动形象的“参”字。

甲骨文“参”字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参”字既有地上部分,也有地下参根的部分。

先秦,两汉出土的文字中,已有人参的处方,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参的药用价值并开始使用。而唐代,宋代出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参的应用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说人参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一点都不为过。

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书中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名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嘉谟的《本草蒙荃》,刘文泰的《本草精要》等医术巨著中都有人参的经方,并被认为是“百草之首”。

人参的别名有很多,在不同时期也叫不同的名字,如:黄参,玉精,土精,血参,人微,黄丝,百尺杵,棒槌,等都是人参的别名。

从现代植物学上来看,人参是多年生五加科宿根性草本植物,被历朝历代视为“百草之王”,“万能圣药”,位列余种中药之种上品之首。人参谐音“人身”,其种子形同人肾,其芦,膀,艼,体,须,形似人的头,肩,臂,躯,腿。人参孕育的时间跟人孕育新生命的时间大体相同,同为天,故人参称为人参,而在坊间更是有诸多关于人参的传说。

《茶经》里说:“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而现如今,上党地区并没有人参,只有上党参,而上党参却并不是人参,这究竟是为何呢?《中国人参》文化一书中说道“上党有人参,而绝于明后”,其原因有:1.采挖过于严重,2.明代永年年间,伐木过绝,而导致人参生长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参叶片中没有吸收阳光的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持水分,当气温高于32℃时,人参就会枯死,因此,人参必须生长于乔木,灌木,针阔叶混交林下,而人参生长的土质则必须是腐殖土。人参的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如此苛刻,再加上人为的采掘,破坏,导致上党地区人参在明朝已灭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为辽参”,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而辽参,就是长白山一带的人参。而人参在最早的记载中被认为其性微寒,而后来又被认为其性属温,皆因其主产地的不同,孕育出来的人参的属性则也不相同,但归根结底,人参养生治病的能力却不尽相同。

人参浑身上下都是宝,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均被认为是滋补尚品,到了清朝,更是视人参为立国之本,救命之宝。价格一路飙涨,甚至封山,不允许私自采挖,买卖。到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加之对人参性能的改造,使人参这一百草之王,被人们大力使用。

野山参

现如今的人参分为野山参,移山参,林下参,园参。野山参也就是自然生长,未经人工干预的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人参,这类人参现在长白山山区中已经很少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人参,经常被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拍卖,收购,一斤以上已经是极品。而移山参,是山参幼苗经过人工重新栽植,任其自然生长若干年之后挖出。林下参则是人工干预繁殖,播种与山林之中,模拟其自然生长的环境,任由其生长的品种。我们听到的几斤,甚至十几斤的人参大多是以上两种。而园参则是由参农在参地之中培育种植的人参,其性能,功效不及以上几种,也正因如此,园参被更多的应用,现如今我们使用的人参药品,保健品等,皆是使用园参,其滋补,救人的功效犹在,只不过是性能没有前几种那么烈。也正是因为园参的种植成功,才使得人参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古语有云: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其原因则在于古代人使用的人参多为野山参,其性能十分刚烈,药效十分强大,加之人参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并不能被每日服用,平常人偶尔服用几口,便会过度滋补,导致出鼻血,浑身燥热。而现如今,我们广泛使用的园参,其性能温和,即使是第一次服用人参的人,只要不超过3g,大多不会滋补过度,而长期使用,会使人身体更加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