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在动土之前要请阴阳先生测算风水,其一是为了选择一个宝地,其二是为了避开“太岁”,传说挖到了“太岁”要倒霉。
有本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人在地里耕田,挖到了一个会动的东西,他想把这个东西埋起来,可是无论怎么埋,这个东西总是会出现在土的上方,别人告诉他这是太岁,他吓坏了,扔下工具就跑回家,没过多久,全家都死了。
俗话也说“太岁头上莫动土”,这句话用来形容胆子极大无法无天,让人觉得“太岁”很凶。“太岁”究竟是什么?现代科学能不能得出结论呢?
01古代的“太岁”
在古代,太岁有两种概念,第一种运用于天文学。古人在观测中发现,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则每年运行周天的十二分之一,于是称木星为岁星,并演化出十二地支。这就是岁星纪年法。
到了西汉时期,学者刘歆发现,木星的公转周期实际不足十二年,为了避免纪年出现错误,他假设了一个行星与木星对应,这个行星就是太岁。在刘歆的假设中,太岁与木星的运行方向相反,可以平衡木星运行时间不均匀带来的纪年问题。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岁星纪年法不准确,因此逐渐被废止,干支纪年法取而代之。干支纪年法是在岁星纪年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取最小公倍数六十为一甲子。
第二种概念是民间守护神,是由第一种概念衍化而来。道教成立后,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神仙体系,太岁作为掌管纪年的神仙也被纳入。
道教认为,太岁神主宰人的祸福吉凶,每年一位,共六十位,每一位都有具体的名字和形象,所以太岁神不是凶神。
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非常迷信太岁神,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坟墓,凡是涉及动土的地方都要请风水先生,免得“冲撞”太岁,更有甚者,连屋子里什么地方放什么东西都要“测算”。
有人在本命年惴惴不安,这是因为民间认为本命年与太岁“相冲”,有人某一年诸事不顺,说明已经与太岁“犯冲”,要想办法解决。
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太岁是凶神呢,这是因为“冲撞”事件发生频率低,同时为了树立神的威信,所以编造一些谎言来欺骗老百姓,或者将稀奇事物产生的效果放大。古代通讯不发达,“三人成虎”,谣言自然越传越离谱。
那么到底有没有“太岁”呢?它是什么样的?
02“太岁”究竟是什么
从古人的记录来看,“太岁”的共同特征是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都记载了太岁的样子,而且也记载了它的名字:肉灵芝。说明古人认为太岁是一种菌类。
现代也曾发现过太岁,并且用科学仪器检测出了太岁的基本成分。这个故事要从年的一场大洪水说起。
年,渭河发了一场洪水,洪水过后,一位农民在河里捕鱼,捞上来一个白色的东西,摸上去凉凉的,软软的,农民把它带回家里,没想到这个东西几天之内增加了重量,农民觉得奇怪,就把这个东西交了出去。
这个奇怪的东西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岁”。在这之后,时常有新的“太岁”被发现,它们除了颜色形态不同,其它方面没有什么变化,专家们对太岁进行解剖,得出的结论是,“太岁”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这与古书记载的“肉灵芝”不谋而合。
这种黏菌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处于生物进化的“岔路口”。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原生物选择了植物方向,另一部分选择了动物方向,还有一部分原生物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索性在进化路口“徘徊”,这一“徘徊”就是千万年。
动植物在进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太岁留在进化的路口,以既非动物也非植物的形态生存,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够自主生长,但是速度很慢,在水中也不会腐烂变质。
由于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再精密的仪器也无法检测清楚太岁的全部成分,人们对太岁的认识只停留于表面。不过对于太岁能否食用的问题,专家也给予了答复:不能食用。
虽然太岁富含蛋白质,但现代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很多,完全可以代替太岁。而且太岁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界中,其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
古人所谓吃了太岁能长生更是无稽之谈,是基于太岁自主生长的特点编造出的神话,而且太岁长到一定程度会停止生长,根本不能“长生”。
结语:
“物以稀为贵”,但贵的物品不一定就是对的,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对待太岁亦如此。另外也要相信科学,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是遇见什么东西就可以改变的。身体健康亦如此,生病了,医院是最好去处,医生是最值得相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