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茯苓很多人都不陌生,自古就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还有着“四时神药”的美誉。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曾记载了一个关于茯苓的传说:有一个叫王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仙女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
传说有一定夸张的成分,不过也足以见得茯苓的神奇之处,今天就来深入了解下它。
01
茯苓传奇历史
茯苓的发现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记载。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将茯苓列为上品,记载其可“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惊,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对茯苓的产地、形态和各部分的性能、用途以及加工利用等都作了详细论述,并在自己的园子内对茯苓进行人工栽培研究。
不止医学名家,很多文人墨客对茯苓也是青睐有加。杜甫曾写下“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的诗句,陆游更是在多首诗中提到茯苓,一句“松根茯苓味绝珍,甑中枸杞香动人”将茯苓的珍贵和味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秦可卿吃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方子里也都有茯苓的出现。
02
茯苓有趣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茯苓其实是一种菌,在野生环境下多寄生于马尾松、赤松等松科植物的根部,其菌核可药用也可食用。这与我们印象中的茯苓似乎有所不同,更多关于茯苓的有趣知识快来学习下吧。
茯苓的炮制
采收好的茯苓一般会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最后将切出的白块摊到竹席上晒干,便是我们日常见到的呈白色小方块的茯苓。
茯苓的鉴别选择
一是看,去皮后切制好的茯苓,一般会呈现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等三种颜色。其次也要看切面,正品茯苓表面色泽均匀、断面细腻,而残次品的茯苓外表色泽不均匀、切面粗糙。二是闻,茯苓闻起来基本没什么味道,有霉味、酸味、甚至硫磺味等刺鼻味道的不要买。三是尝,好的茯苓味道极淡,仔细品尝会有些许甜味,而残次的茯苓会有涩味、苦味或酸味等。四是用碘酒,如果滴入碘酒后没有变色说明是正品,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是掺杂淀粉的残次品。
茯苓与茯神的区别
茯苓菌连抱着的松树根一起入药叫茯神,茯神又可以叫作茯神木,没有抱松树根的则是茯苓。茯神是茯苓根的一部分,不过二者功效稍有不同,茯苓偏于利水渗湿,茯神则偏于安心凝神。
03
茯苓日常使用
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茯苓向来是各类养生经方中的常见角色,到了清代宫廷御医更是将茯苓作为滋补佳品的首选。乾隆服食八珍糕40年寿至88岁,慈禧太后更是喜欢茯苓药膳,常命御膳房进奉茯苓饼、八珍糕等。
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也记录过茯苓饼的做法:“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除了制成糕点、饼类,日常也可以用茯苓来泡水代茶饮用,在煮粥、煲汤、泡酒时将茯苓与其他食材搭配同样对身体大有补益。不过要注意服用茯苓时忌饮食辛辣,辛辣、重口味的饮食会影响茯苓的效用;也不要吃过于生冷、油腻的食物,这会增加痰湿气在体内的淤积,延长茯苓发挥功效的时间。
虽说茯苓对身体有一定补益作用,但日常使用还是要把握好“度”。最好遵从医嘱,也要从正规渠道购买,按照合理的量和搭配才能使茯苓发挥真正该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