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是阿拉伯语mumiya一词的中文音译。中古时代阿拉伯人所称的mumiya是指涂过香膏的尸体或用蜜浸过的尸体,
也就是
所谓蜜人。
在中古时代,阿拉伯人把mumiya当作一种药材,人们认为经过处理的尸体含有沥青或其他香料成份,具有疗效。欧洲文字中的mumiya一词,特指古埃及的乾尸,19世纪以后在广义上又指无论何时何地长久保存下来的尸体。
将阿拉伯语mumiya一词中译为“木乃伊”,最早见于元代末年陶宗仪编着的《南村辍耕录》卷三一木乃伊条。陶宗仪(年~约年),字九成,号南村,台州黄岩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元末兵起,陶宗仪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整理,得精萃五百八十余条,汇编成《南村辍耕录》30卷,其中记述了元代掌故、典章制度,东南地区农民起义状况。
陶宗仪用木乃伊一词,究竟是他自己的拟译还是元代原有的译名,这就不清楚了。
《南村辍耕录》中有关木乃伊的记述:
回回田地有年七八十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者,绝不饮食,惟澡身啖蜜,经月,便溺皆蜜,国人殓以石棺,仍满用蜜浸,镌志岁月于棺盖,瘗之,俟百年后启封,则蜜剂也,凡人损折肢体,食少许,立愈,虽彼中亦不多得,俗曰蜜人。番言木乃伊。
陶宗仪记述的事情估计是根据各种谣传半真半假、传闻附会写出的,但是浸过的尸体可以作为药材这一中心内容,确实是当时中外各国人都相信的。而且,关于木乃伊制作过程,陶宗仪记述的也算准确:用泻剂将腹部清洗一下,清洗内脏,将尸体浸于蜜汁之中,这是古埃及传说中三种木乃伊制作方法的其中之一。
元代记录阿拉伯药典的《回回药方》卷十二曾载,有“木蜜纳亦”一药,并说明即是“蜜煎回回”,以木蜜纳亦,与紫花儿油相合滴之,治中风不省人事并口喎斜。这里提到的木蜜纳亦应是陶宗仪所记的蜜人。由此可知当时确曾从阿拉伯地区输入过此药。也就是说,元朝确实有人亲口尝过木乃伊的味道!
到明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在该书五十二卷木乃伊条目中,直接抄写了陶氏的这一记述,把木乃伊当作一种药记录下来。不过,李时珍作为医生,毕竟没有亲自检验过木乃伊的药效,所以他慎重地加上按语说:“陶氏所载如此,不知果有否?姑附卷末,以俟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