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中药名。
性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产于云南文山州,三七,茎、叶、花均可入药,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为中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
三茎七叶三七由来:
李时珍认为,三七之名是由“山漆”二字谐音而来:“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由此可知,三七因其能愈合刀枪伤口而得名。
三茎七叶:根据外观形状命名,枝三桠,叶七片,故名叫三七。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国南神草:
1、三七的药用价值极高,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其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2、三七古代医学应用迄今已余年。年明代李时珍将三七收录于《本草纲目》中,称其“能治一切血病”。自此,三七得以被世人广泛认识并应用于各类血病的治疗调理中。
3、三七被称为“金不换”,是广泛应用于“血病”治疗和调理的单味中药材。“血病”即血液健康问题,多为血液循环障碍。因而三七是用于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的上选之品。
三七图解三七可谓全身是宝,其分为主根、支根、须根、剪口、花、红籽、茎叶。
三七图解:
主根:三七主根为三七的主要药用部位,常见为打粉冲服或切片服用。
支根:三七支根又称侧根、大根、筋条,是主根上的分枝,主要用于煲汤食用。
须根:三七须根又称毛根、绒根,同样为主根上的分枝,与侧根相同,一般用做药膳。
剪口:剪口也叫芦头,是连接三七地上地下的部分,主要用于提取制药。
花:三七花每年7、8月份收获,干燥后主要用于泡饮。
红籽:红籽是三七花授粉后结成球状种子,成熟时为红色。
茎叶:三七茎上有分枝、分枝上发叶,药用价值较低。
三七主根三七主要成份:
三七总皂苷是衡量三七是否优质的核心有效成分。
三七与人参、西洋参同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并都以皂甙为主要成份。
目前最新版《中国药典》三七质量标准规定,达标三七含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三者的总量不得少于5.0%。其中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在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炎镇静、提高智力、抗衰老、抗氧化、抗细胞增殖和抗肿瘤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药理作用。
三七籽三七用法:
三七主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药三七,是用药的主要部位。
买过三七的人都知道,三七块茎干燥后非常的坚硬,入药服用不是很方便,所以需要磨成粉,方便使用。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三七粉有生熟之分,功效作用也不同。民间将三七功效归纳为“生打熟补”。
“生”指的就是三七粉“打”指的是其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活血通络等功能。“熟”是指熟三七粉“补”指的是其具有补血理血、补益健身、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效力。
三七生粉三七熟粉三七炮制:
三七与其他中药材一样,要经过采收后的清洗,修剪成各种规格,然后反复干燥,经过一些相应的加工处理,才能成为三七商品。这个从根茎到粉粒状的过程,有个专业名称叫炮制。而且修剪加工,晾晒时的温湿度控制、粉碎细度是形成与提高三七商品品质的重要环节。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在年和年制定了相应规范、标准,可参考:云食药监注42号,三七超细粉标准、云YPBZ--号,熟三七粉标准。
三七药理作用三七功能主治:
三七别名金不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能治一切血病”。
《中国药典》年版记载:
三七(生)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熟三七粉补血和血。因而三七是用于止血定痛、补血和血的上选之品。
三七可与诸多药物配伍,让其功效发挥到极致,还可以增加其他效果。如三七与西洋参搭配,有化瘀通络、阴阳双补之功效;三七与丹参、山楂搭配,有溶栓化瘀,降脂通脉之功效。
总结:
综上,文山三七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已不言而喻。读者可以此文为启发,对三七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中药用药讲究配伍关系等特点,在三七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诸多讲究,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文中所述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三七粉炮制规定和标准、以及相应历史医书记载做的汇总和梳理,表述上存在片面性,请予以纠正。
最后,近几年文山三七为已形成集三七科研、种植、加工、原料及产品开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品质三七全产业链的部份优质企业。
传统中医药赋能现代医药科研,将更加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用实效让老百姓了解真正的中医药优势。
温馨提示:在选购三七粉时尤为注意,因为三七粉加工有严格的炮制工艺以及选材标准,也直接影响到三七粉的品质。
有关三七相关知识,欢迎读者留言、交流。
文中部份图文取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