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吴氏石头记中的异体字

新版的《吴氏石头记》中的文字非常接近原文,能够把钞本上的文字一个个录入电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光是工作量的问题,关键是得认识这些字,有繁体字的识别功力,更要有一些偏僻字的识别能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生,当年上了大学以后就没有再说与文科有关的内容。要知道古人用字远不如今天的人们使用得规范,异体字比较多。比如“国”字就有四十多种异体字,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所以现在大家能够明白为什么何莉莉在当年将过录本录入电脑的时候要进行修改了吧,因为有太多字不认识,于是用一些现代的用法来代替。

在新版的《吴氏石头记》中这一点非常好:尽可能地把这些难度高的字都整理了出来,让我们可以重温原本的风貌,这是一件非常让人兴奋的事,处理得非常认真严谨,也让我们的研究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字确实非常难以确定,比如在第八十一回就出现了一例,于是我只好在“按”里提示大家:“此字由两个“扌”组成”,也就是“扌扌”,这是个什么字呢?这也实在是太奇怪了!我自己百度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是头疼,为什么古人会编出如此奇怪的字呢?两个提手旁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有一个叫冯明亮的读者对此非常感兴趣,而且他对于这样的异体字相当有研究,经过他的一番查询,终于找到了这个字原本的样子,原来这个字并不是两个“扌”,而应该是一个“扌”加上一个“才”字,“扌才”,两个偏旁太象了,于是被认成了两个提手旁!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在《康熙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棒打也,芳勇切音。这个字出现在第八十一回里,原文中有好几个比较难的字,至少对于我来说有些难度:

宝玉颔首泣道:“二姐姐面色瞧着腊查黄,孙家那个混沌魍魉是个绉“扌扌”(棒)搜的人……”

什么是“腊查黄”呢?我并没有在百度上找到这个词,应该是“蜡渣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像蜡渣子一样的黄白色,形容人患病或惊恐时焦黄或惨白的面色;白蜡虫分泌的未经分炼的蜡质。百度里给了几个例子: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但听一声催战鼓,脸皮先似蜡渣黄。

《金瓶梅词话》第五回:王婆当时就地扶起武大来,见他口里吐血,面皮蜡楂也似黄了。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回:那雪娥諕的脸蜡查也似黄了。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虫白蜡》: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粘於嫰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剥取,谓之蜡渣。

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很少见,因为今天的人早已经不用了。“魍魉”(wǎngliǎng)二字虽然比较偏,然而在过去应该还是比较常用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是颛顼之子所化。出自《孔子家语·辨物》等著作。魍魉也可代指影子。然而“绉棒搜”不知道是指什么,也许某些字还是写得有问题,也许还是我才疏学浅没有找到,这个需要大家集思广议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