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届高三历史第7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

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萌新

考点1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概念阐释]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价

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轻巧识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夫栽培倾覆,天必田材,而况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李贽《明灯道古录》

史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专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2.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的迫害    B.时代的动乱

C.科举的没落D.学风的转变

3.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

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考点2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一、明清时期的科技

1.《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

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二、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1.文学:明清小说

2.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3.戏剧

(1)明代传奇剧兴盛起来。

(2)清代京剧

①形成: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③走向世界: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成为国粹。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2.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3.永乐九年(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4.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家国情怀]

[理论阐释]

1.社会责任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新的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上快车道,炎黄子孙又都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2.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1)“家国情怀”这个词听起来很神圣,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中,家国情怀是中国特有的价值观。

(2)爱岗敬业是“家国情怀”: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3)奉献牺牲是“家国情怀”:“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舰载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一定要强大”,有了罗阳这样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4)恪守道德是“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磊落坦荡。正因为能够超越个人私利而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2.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三、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经济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

(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四、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1.李贽

自称为异端,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2.黄宗羲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顾炎武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做学问一要在儒家六经的范围内,二要切合时务,反对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4.王夫之

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在治学上,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且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中外关联] 

一、封建社会后期中英政治制度的差异

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