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身染重病,贾珍托冯紫英请来太医张友士。张太医详细辨证后,开出了下面的方子: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 醋柴胡八分 淮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大枣二枚 数数看,这个方子总共16味药物!为什么中药方子中总有那么多药材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方子。方子又称药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实方子的规范学名应该叫处方,中医称之为方剂。
看看上面的方子,它不但有药物,还包括剂量(二钱等就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炮制方法(如土炒白术、蛤粉炒阿胶等)等,当然还要煎煮、服用才能起作用。开处方之前,张太医经过仔细辨证,问患者有哪些不舒服,看看舌头、把把脉等,综合分析后诊断秦可卿得了什么样的重病,然后才开出这样一个方子。
中药房
作为完整的方子,它其实是有名字的,上面的方子叫“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方子的名字很长,实际上表明方子的主要作用是补气(益气)、养血(养荣,荣就是血)、补脾和疏肝(和肝)。
中药配伍
那么,秦可卿究竟得了什么病呢?张太医根据辨证的结果,诊断秦可卿由于情绪抑郁导致肝郁脾虚、气血不足,就是说肝郁是主要原因,导致脾的运化失常,而脾主气血生成,脾虚则气血产生不足,所以开出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细看方子中的这些药物,补气并补脾的有黄芪、淮山药、人参、白术、云苓、甘草、莲子和大枣;补血的有真阿胶、熟地、归身、白芍和川芎;疏肝的有香附米、醋柴胡和延胡索。药物虽然多,但是多而不乱,分别针对气虚、血虚、脾虚和肝郁证。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由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两大特色,决定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多种药物。
另外,由于药物的不同特点(就像每个人有不同的特长一样),故方子中药物的数目往往比较多。“是药三分毒”,说的是药物不但有治病作用,还有毒性。方子中不同药物组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增强治疗作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也就是减毒增效。方子中不同的药物各自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同的。如有的药物起主要作用,这就是君药(像一个国家的皇帝或国王);有的药物是加强君药作用的,就是臣药(就像大臣);有的药物是帮助和制约君药或臣药作用的,就是佐药(辅佐或制约的意思);有的药物是引导上面三种药物到达生病器官或调和各种药物作用的,就是使药(就像使臣一样)。所以说,方子中不同药物有着君、臣、佐、使的区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配伍。这种区别就像一个足球队一样,有队长、中场、前锋、后卫和守门员的区别,而这种角色的不同,主要是由每个队员的不同特长所决定的。(都广礼)
为什么古代中药书籍多冠以“本草”之名
中国古代药物学以“本草”为名已有多年的历史,古代的药物著作绝大多数都称之为“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为什么这些古代中药书籍多冠以“本草”之名呢?“本草”的原始含义是什么呢?古今中药学家对此众说纷纭。
“本草”一词首见于班固的《汉书》,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作为一门学科,“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以及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本草”和“天文”、“历算”等学科并列,可见当时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第二次,是官名“本草待诏”,指朝廷授予本草专家的官职,这说明“本草”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朝廷的重视;第三次,是记载一位医药专家楼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可见在当时“本草”已经和“医经”、“方术”完全分离、并列,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医药学分科。
“本草”一词在《汉书》中的三次出现,都不是指具体的药物,而是指药学知识。可见,“本草”就是中国古代传统药物学的特定称呼,所以古代药物学著作大多以“本草”为名。
各种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石
“本草”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古代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中,后蜀的韩保对“本草”的解释最早,影响也最大。他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也就是说,因为药物来源以草类药最多,所以叫“本草”。“本”原意是根,引申为本源、来源的意思;“草”既可泛指植物,也可以指草本植物;“本草”即“以草为本”的意思。那么,在中药构成中是否真的如此?年后一次规模宏大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中药资源共有种之多:其中植物药种,约占87%;动物药种,约占12%;矿物药80种,所占不足1%。可见,中药和植物的关系确实最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