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看中西医之争

抗击新冠疫情告一段落之际,中西医之争浮上水面。早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初,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医学、中国防疫事业奠基人伍连德是怎么看中西医之争的?

伍连德自幼生病便是西医、中医甚至草医并用的,重病那次更是轮流请来本地的西医和中医名家诊治。虽然他在英国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但对传统医学并不排斥。

东三省防鼠疫中的经验教训,使他有一种对传统医学追根寻源的欲望,希望能从传统医学中找到可以与鼠疫对抗的办法。这个时候,他对中医理论还不十分了解。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医学历史的著作。

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办公室

年,时任华盛顿军医署图书馆馆长总助理的嘉里逊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很快成为医学史方面的权威课本和主要参考书,出版后多次重印。

两年后,伍连德终于有机会读到这部书,发现全书页中,描写中国医学的内容竟然不到一页,而且内容多有贬低:

中国医学是完全静止的,如果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受中世纪思想的指导,我们的医学可能也会和中国的一样。他们的作品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有哪怕一丁点的科学价值。这些作品的特点是对权威的崇拜,僵化的形式以及迂腐多余的细节。中国的解剖学认为人体有块骨头,有些理论体系认为头颅仅由1块骨头组成,另一些则认为男性头颅有8块,女性有6块。喉通向心,脊髓通睾丸,肺有8叶,肝有7叶。脾和心是用来思考的器官。由于有这些对人体构造的不恰当认识,中国很少有外科手术,尤其是在一个教义上坚决反对抽血与尸体解剖的民族里。阉割实际上是他们唯一施行的手术,当他们拔火罐和按摩时,并不放血,而是艾灸或针刺。艾灸是将易燃的小圆锥体放置在全身,然后点着。针灸是将特制的细金针或银针插入绷紧的皮肤内。这些操作都是为了对痛风和风湿病进行反刺激。中国人非常擅长按摩,而且是第一个使用盲人按摩师的。中国的病理学的特点是极其琐碎,例如有种不同的发热,14种痢疾。在诊断上,他们非常重视脉搏,将它细分为许多种,并且通过把手指像弹钢琴一样放在每只手的桡动脉上的不同部位来感知。这样,就可以得到6组脉搏信息,每组都对应不同的器官和疾病。中药材包罗万象,除了众所周知的药物,如人参、大黄、石榴根、乌头、鸦片、砷剂、硫磺和汞剂(用来涂擦和熏蒸梅毒)外,还有许多令人作呕的药,如动物的器官或分泌物。古中国人就知道了天花的预防性接种,这可能是他们从印度学来的。

以伍连德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了解,上述内容严重失实。他马上写信给嘉里逊,询问他为何对中国医学作如此少的介绍和不正确的评价?嘉里逊复信说:

中国医学可能有他的长处和特点,但是目前没有用外文写的。就是这半页资料,还是辗转而来。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对外宣传?

伍连德读到回信后,受到很大震动。随即找到广东同乡、医学史专家王吉民,王吉民对此也感触很深。两人当即决定,写一部《中国医史》,向世界介绍从古到今的中国医学。这项工作可以说工程浩大,两人广泛收集材料,前后花费了近16年时间,才写成了英文的《中国医史》。

伍连德和王吉民合著的中国医史封面

在写作《中国医史》的十几年间,伍连德和嘉里逊一直保持联系,不断向他介绍中国医学的历史和最新进展。通过和伍连德的交往,嘉里逊对中国医学的了解越来越多。伍连德在美进修时,还专程到华盛顿特区和嘉里逊见面。

年嘉里逊的《医学史》第四版,书中有关中国医学已经有整整四页,除了提到《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中国古典医学著作外,还增加了中国医学在20世纪初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年万国鼠疫大会在奉天的召开,年中央防疫处的设立、各个医学院校的建立、中华医学会的成立,以及《中华医学杂志》的创刊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最新进展。

文中有四次提到了伍连德的名字,还引用了伍连德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控制鼠疫流行的文章。

在写作《中国医史》的16年中,加上在历次防疫工作中对中医的疗效有了第一手资料,使伍连德对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医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中医发展的前途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伍连德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水平出发,主张中医科学化,去粗取精,将传统医学纳入现代医学中来,使中西医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中医的现状听之任之或者简单地废除中医。

《中国医史》的写作,既总结了几千年中国医学的优良传统,也向世界宣传中国医学的光辉成就,是伍连德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大贡献。

《中国医史》出版后多次再版,成为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医学史研究成果,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医学历史的必读之作。伍连德和王吉民分别于年和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王吉民还于年10月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这么一本重要的著作,在中国的遭遇和在海外截然不同。

《中国医史》虽然享誉海外,但因为当初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对外宣传中国医学,因而用英文写作,从来没有正式译成中文,所以在中国的影响不大。

《中国医史》翻译完成了,由于经费没有着落,最后只印了15本,在动乱中很快就散失了。这本书的中译本始终没有面世。

愚昧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多数对“王伍医史”的误解和偏见早已不复存在了。有关部门在编写《中国医学通史》时,原始资料多采用自《中国医史》,尤其是近代卷。

但是,有关其中对中医的看法依然不为许多人,尤其是中医界所接受,使这部中国医学史的开山著作之一在中国依旧受到冷遇。

现代医学因为教会传教的需要,于19世纪初开始进入中国。在其传入中国之时,还没有中医的概念,中医实际上是因为现代医学的传入而出现的。

因为现代医学是由来自西方国家的医生带来的,所以被称为西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便被称为中医。从此便开始有了中西医之争。

不过在两者争论的开始阶段,更多的是把西医称为新医,中医唤做旧医,中西医之争为新旧医之争。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中医和西医就对立起来,造成独一无二的中国特有现象。

而在伍连德眼中,中医和西医不应该是对立的。现代医学本身来源于传统医学,只不过是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传统医学去粗取精,使之由经验演化成科学。

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应该走同样的道路,无论从教育还是方法上,都应引进科学的标准和手段,使中医融入现代医学中来。这种看法可以说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伍连德在《中国医史》序言中写道:“本书的目的是双重的。对那些以值得赞美的努力,来宣传与保留古代体系在各方面公认的优点的老式学者们来说,应当以激动的心情来阅读。应当使他们知道,现代预防与治疗概念是如何在这块保守的土地上生根立足的。应当提醒他们,世界自从华佗时代以来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另一方面,对那些以现代科学研究精神向广大群众谆谆教诲的实验医学的首领们来说,是要劝告他们,不要以冷眼看待过去的课题,不要把古代的传统看作是被摒弃的,而要把它看作是种给予现代的奇异成就以生动的帮助的背景。”

可以说,伍连德对中医的态度是相当尊重的,并为之而自豪的。

伍连德认为,传统医学的最大弊病并不是是否先进的问题,而是缺乏科学的标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看中医属于碰运气,遇到好的医生能解除病痛,遇见庸医巫医则有可能送命。而西医则不然,虽然不一定能遇见神医,但是起码的医疗水平还是可以保证的。而且中医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全凭言传身教。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中医的致命缺陷。

在伍连德眼中,中国医疗卫生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国家规范,和现代化医学教育体系,以便尽快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为解除劳苦大众的疾苦服务,提高国民的体质和寿命。要做到这一点,靠留洋回来的,或者靠旧医都不可能实现,必须让两者结合起来。

伍连德对中西医的态度始终如一,他在《中国医史》中,便将两者列为一脉相承,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的复兴,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走科学化、现代化道路,其实和后来提倡的中西医结合一样,用科学的方法把传统医学融入到现代医学中去。

*摘编自《国士无双伍连德》。

国士无双伍连德

作者:王哲

出版发行: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2月

ISBN:-7---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