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也是历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书籍种,装订为册,几乎囊括了各代各种书籍。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经史子集指哪些种类。
经:是指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的书。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如《左传》;有以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如《史记》;有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如《战国策》等。子:指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诸如《墨子》、《韩非子》、《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集:是指历代作家诗文集,诸如《乐府诗集》、《古诗九十九首》、《全唐诗》等。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下令设“四库全书馆”,任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著名学者纪昀也就是纪晓岚为总纂官。参与编修的文人达到余人,录人员达余人,可见编修规横之大。《四库全书》的修编,是全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籍,基本都收集到北京的“四库全书馆”,由使官校定评估,并分别撰写提要,放在书的前面,使读者对每部书的内容大概了解。历经10年的选、审查、修正和编纂,《四库全书》终于在乾隆四十六年()完成。
《四库全书》包罗万象,规模庞大,其编书过程自然也是一项投入巨大的文化工程。所修书籍众多,皆来自全国各地,自然是需要百姓主动献书。为了激发献书的积极性,乾隆帝还颁布了一些奖励措施,比如赐《古今图书集成》或由乾隆帝亲自题咏等。此次征书活动历时约7年,得各类图书万余种,为《四库全书》的编修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修书过程中,对图书进行了删节、纂改甚至是销毁,所以对文化遗产也是一场浩劫。根据韩音湖等编纂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清政府以文字狱为契机,对明代甚至更早时代的历史资料中,有关蒙古、女真的情况,作了大量的删改甚至销毁。被禁毁的史料,以“明”或“皇明”打头的为最多,如《明兵略纂闻》、《明初开国群雄事略》、《明代圣政》、等等。除禁毁书籍外,清政府还清除了不少明代档案。
据统计,目前明代档案只有三千余件,基本是天启、崇祯两朝的兵部档案、其他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有很多内容已被算改。有人估计,至少有一千万份明代档案被全部销毁。倒是民间的一些野史笔记,得以保留下来,十分珍贵。
有人统计过,从编修《四库》开始,到乾隆四十七年间,清政府共烧书二十四次,毁掉书籍五百三十清政府共烧书二十四次,毁掉书籍五百三十八种计有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以上。这个量,实际上与修入《四库》的书相当。尽管如此,《四库全书》还是以空前的规模,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也算是一场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