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南阳薄荷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s://m-mip.39.net/baby/mipso_6010333.html

当年熬制薄荷油的大锅,锅底等已烂掉。

每当刷牙时,闻到牙膏中那清凉芳香的薄荷味,顿时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同时把我带到了儿时与薄荷的苦乐年华,和父母们熬薄菏油时的苦辣酸甜……

(一)改革开放种薄荷

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我,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拉开了社会主义开革开放的帷幕,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观念得到了更新。到了一九八二年,我们家乡新野分了组,包干到户,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对此政策非常拥护,积极姓性很高,我们队人均的土地相对来说,还是较多的。当年粮食产量就翻番,迅速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得益于此,有了好政策,加上父母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所以从我记事起,我家就吃起了小白馍(用普通话说就是白面馒头),没有吃不饱饭的记忆,也没有吃黑窝窝(用红薯面做的馍、苞谷糁馍,不像别的小伙伴们还拿着黑窝窝啃。家里粮食还略有剩余,也许是因为我家饭量较小吧,还能借给一些缺粮食的亲戚邻居。但是也仅仅能吃饱饭,没什么菜,一颗大蒜,几个辣椒腌腌就是一顿菜,更谈不上有营养了,日子还比较贫穷,想吃个肉菜或零食也是很难之事。母亲偶尔也会做点苞谷糁馍让我们吃,忆苦思甜,硬邦邦的,确实不好吃,但是饿了照样吃得下去。

包干到户后,各干各的一亩三分地,农民以土地为本,就在土地上做文章,光靠单一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收入极其有限。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舅家,是离我家五里路的宋张行政村彭王自然村。小时候常去舅舅家,大概在八十年代中期,有一次去舅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这是什么味道呢?从来没闻过,同时又看到一个很大的铁锅和水池,很多人在那里忙忙碌碌,干啥呢?到了舅舅家一打听,才知道这原来是薄荷,大铁锅水池是专门熬薄荷油用的。原来舅舅家所在的村支书很有眼光,决心带领乡亲们早日发家致富,苦思冥想,参观考查,觉得薄荷不错,就发动乡亲们种薄荷,这个东西在我们这里从来就没人种植过,大家有些疑虑。彭支书就给大伙做思想工作,签定了合同,这样就不愁销路,并指导大家怎么种薄荷、熬薄荷。大家都渴望致富,有了这颗定心丸,乡亲们种薄荷的热情猛增。当时在舅舅的村里,几乎家家都种了。

舅舅家那年大概种了五亩地,每亩薄荷可以熬油二十斤左右,当时每斤薄荷油我记得是十二块钱。我舅家当时就卖了一千多点钱,这比种啥都强,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实摆在那里,金碑银碑,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此,大家对种薄荷的热情空前高涨。

我们家知道真实的情况后,从第二年起,就下定决心也种薄荷。记得那天,我跟母亲一起去拉的薄荷根。薄荷主要是用根繁殖的,那天大概装了半架子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已经黑了,我帮母亲推车,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且脚步非常轻快。看着白花花的根,我仿佛看到了一沓沓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邻居们看到我家找到薄荷根了,也纷纷想办法找根种植。有的找不到根,就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洛阳纸贵”真没说假,我们就答应明年给他们多准备点。

薄荷种植很简单,只要在收秋庄稼后,冬季小雪节前都可以种。就是把根铡成两三寸长的小段,用犁犁条沟后,直接丢到沟里就可以了。薄荷管理粗放,对地的要求不严格,生命力旺盛,能耐十多度的低温,冬天根本冻不死它。在下雨天的时候,随便撒点尿素都可以了,既使不会种庄稼的人都可以种好。

春天,温度起来之后,薄荷生长加快,走在田间,一陈风吹来,清香满面,令人心旷神怡。

夏天到了,生长更加迅速,淡紫色的花是那么低调,那么纯洁,处处充满了希望的气息。这时的薄荷也更加茂盛了,成熟再望。在炎热的夏天,它能给人以清凉感。我有一个堂爷,很多时候看到他把薄荷叶含在嘴里,看来他很喜欢这个味道。小时候常在地里放羊,如果有蚊子咬了,就掐两片薄荷叶,在手里一揉,擦在叮咬处,顿时就不痒不肿了,心里美滋滋的,消炎还杀菌。

(二)排忧解难修锅台

薄荷是惟一一种需要自已熬制成油,然后才能出售的农作物,熬薄荷更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我当时心里很好奇,它是怎么熬制成油的呢?

要熬油,首先要买薄荷锅,修建锅台。这套设备不便宜,如果我们一家买的话,资金有点不足,父亲就想办法,跟几位堂兄弟一拍即合,就合伙买了这个大薄荷锅。当锅拉回来的时候,小小年纪的我真的震惊了,从没真正见过这么大的锅,圆柱形,它直径大概有一米五,深差不多有两米,上面有个大锅盖,锅盖上带个长长的像大象鼻子的管道。

锅买好之后,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接下来要修锅台。可是这庞然大物的锅台都没人修过呀,就连平时对家用锅台非常精通的父亲也犯了难,要知道父亲可是附近村庄修锅台的行家里手,很多乡亲的锅台都是他修的。

正在忧愁的时候,这时跟我们合伙的堂叔,他想到了附近王寨村有个亲戚会修这种锅台,遂就请人家过来帮忙修。先要确定位置,锅台必须建在有水的池塘或沟边,这样才能方便取水。我们的锅台就修在村子后面的沟边。确定位置后,就开始挖锅道,以便把大锅放进去,挖有三四尺深,两三尺宽。然后就开始修灶台,放炉齿(火篦子),修锅支架,建烟囱等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烟囱有两丈多高,巍巍壮观。锅台修好后,锅比较重,需请人帮忙把锅放到灶台上,锅周围填平,防止漏烟。整个锅台修好后,请的技术员比较忙就先走了,后面的工作我们就自已干了。

由于薄荷是采用蒸溜技术熬制油的,接着需要建大水池了,水池有一两米深,需要建两个水池,大的约有两平方多,小的有一平方。两个水池下面有个通道,可以自由连通。大水池里面放有冷却器,上端连着锅盖,下面的出口漏在水池外,方便接冷却后的油和水。

只要我放学了,就会去薄荷锅那儿,边玩边帮忙干活,修大水池那天我和几位小伙伴也参加了,帮忙搬砖头、提水,和水泥浆,忙得不亦乐乎,忘记了疲惫,只想着早点修好。等水池凝固好之后,就完工了。烧锅用的煤碳也买好了,这煤是从平顶山煤矿拉来的,万事倶备,只欠薄荷成熟。

(三)热火朝天熬薄荷

暑假到了,薄荷也成熟了。几家人互相合作,割的割,拉的拉,接着扫叶子,叶子很宝贵,里面含油比较多,需要认真扫干净。拉回的薄荷就放在空地上晾起来。

开始熬薄荷油了,大锅里填满水,快到篦子那里,这家伙真能吃水,需要加几十桶。神圣的点火工作开始了,先用麦秸把细木头点燃,然后把煤放在木头上再把煤引燃。由于是冷灶冷锅,需要烧很长时间,也额外需要很多煤。第一锅出油也少,合伙的几家都不想打头阵熬第一锅,父亲比较开明,比较好说话,就说,总要有开头的,俺们就打头阵。就这样第一锅我们开始熬了。这边开始装薄荷了,都帮忙抱薄荷往锅里装,擦在胳膊上凉凉的,你来我往,忙忙碌碌。装完之后,就开始用桶传水,往大水池里灌,要灌很长时间。装跟锅平之后,然后站上人踩,再接着装,然后需要三个人帮忙盖上锅盖,然后往交接处灌上水,密封好不能漏气。这一锅就完成了。

这边熊熊大火烧得很旺,高高的烟囱,烟冒得很高。烧这种大锅需要技术,火太小了,水蒸气很难上来,影响出油率。火太大了,浪费煤,冷却器冷却不及,还容易把锅顶起来,水蒸气跑了,油也跟着跑了。所以,刚开始父亲特意找了个会烧砖窑的大伯来指点,这跟烧窑原理相似。

水蒸气上来之后,顺着锅盖的长脖子管道进入到水池里面的冷却器里面,然后水蒸气顺着冷却器一圈一圈地往下旋转,遇到池里的凉水温度就降下了,最后就变成水和油的混合物。下面有专用的小铁桶接着,也就是分油器,由于油轻水重,油就漂浮在上面,小铁桶的下面有个出水口,上面不停的流油水混合物,下面就不停的流水,油保存在上面,分油器切计得很巧妙。刚开始流出来的混合物里面,含油量很高,几乎一半是有油,一半是水。看着油出来了,大伙都忍不住围看,拿着油勺看看究竟含油量多少,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忘记了一切疲惫。这流出的是油,是钱,是劳动人民的希望!

开弓没有回头箭,火炉点燃后是轻易不停的。要不停地加煤,不停地烧锅熬制,水池里的水温也慢慢升高了,需要及时降温,确保冷却效果。即放热水出来,灌凉水进去,如此往复。刚开始是人工传水很累,后来就买了个手压井压水,虽然速度并不怎么快,但是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了,非常方便。

大概五六个小时候了,用油勺看看流出的油几乎没有了,比那麦麸还薄,已经没有熬的价值了,后面还要接着熬,就要封火不熬了,稍等片刻就可以出锅了。

刚掀开盖子的薄荷锅,一阵热气扑面而来,混和着薄荷的味道,直熏得人喘不过气来,甚至使人眩晕。大锅上面的可以先用铁叉把它挑出来,因为踩得很瓷实,比较难挑。到锅的中部以后,用叉就挑不出来了,需要一个人用用钉耙把它拉出来,另一个人用叉把它挑出来,两个人需要互相配合好,才能提高效率。下面有热气熏着,一会儿人就会汗流颊背,气喘吁吁。尤其是站在锅边拿钉耙的人在锅沿站着,还比较危险,时刻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

这一锅究竟熬了多少油呢?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一位堂叔,迫不及待地打开盛油的铁桶,一看还不少,估计有三斤多吧。然后就把这些油慢慢舀到大胶桶里。等快舀完的时候,由于下面有水,就很难舀了,需要用鐅子慢慢舀,这也是需要技术的。舀完之后,一打秤三斤多,第一锅能熬这么多,不少了,大家都笑容满面。我们这些小学生们也没闲着,帮忙把刚出锅的薄荷杆装到车上,拉到空地上晾晒,这可是很好的做饭用柴火。

下一锅又开始了,如此循环,昼夜不停。轮流吃饭,白天忙了一天又困又乏,晚上还要马不停蹄,这边水热了,需要换水,那边没煤了,还需要添煤,这边水蒸气跑了,需要封闭,时刻要保持高度警惕。好不容易闲一下,就找个席子睡在薄荷边,闻着薄荷的清香,又没有蚊子来打扰,很是惬意……

“出锅了,出锅了,都快点起来了”,负责烧锅的老爹在喊,一下子把我惊醒了。太困了,真的很不想起来,揉着眼睛坐起来,顺手抓把薄荷叶往眼上揉揉,顿时清醒了很多。看着老爹已经在装锅了,他一夜没休息,就赶忙往锅边去帮忙……

天亮了,老爹一直没有睡觉,可他还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继续奋斗在一线。后来晚上,他实在瞌睡了,老爹就找了个录音机,放着他喜欢听的戏曲:“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那心里话,老嫂子你坐下,咱们坐下那拉一拉……。”

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这样按部就班的熬了五六天,还要顺便给邻居家的薄荷熬油。有一天我压完水,站在水池边稍休息,突然看到水池底冒水出来了,就赶忙告诉了父亲等人,父亲过来一看,也愁眉苦脸,确定是漏水了,这个是塞不住的,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

原来为了赶工期,当初在沟边建的地基可能不太牢固,再加上我们几个小孩子帮忙干活,水泥比例没配好,沙子加的可能多了,凝固的也不理想。这不,巨大的水压使它不堪重负,岌岌可危。这锅还正熬着油,如何是好呢?就只好再多往水池里添水,暂时保持其正常冷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发现水池漏水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一股股的往外窜。情况十分不妙,水池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父老看了看,焦急不安,停止了添煤,就赶忙把盛油的铁桶拿过去了。

刚拿过去不久,砰,水池垮了半边,水一下子全涌出来了。我们眼睁睁的看着水窜出来,也无能为力,锅灶下面也进水了,熬油被迫中断。大家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声,愁眉不展。自已亲手修建的水池就这样没了,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我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人突然像个霜打的茄子——焉了。如果再复建水池的话,也要很长时间,恐怕来不及了。

合伙人中,父亲年龄最长,他说:“既然垮了,大不了重新建,没什么的”。说着就跑过去,把砖头扔开,重新进行清理起来。在父亲的带动下,其它人都参与其中了。“吃一堑,长一智”这次重建,都特别认真谨慎,水池底坐加厚了一倍,坚固耐用。

一炮打红,第一年我家的两亩薄荷收成很好,卖了几百块钱,父亲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这些钱可以给我们缴学费,买衣服了,一年的辛苦也值了。

“要想早日富,薄荷是条路”,成为乡亲们的共识明年还要扩大规模种植。邻居们看我家效益很好,都纷纷在我家借薄荷根种植,迅速蔓延了全村,以及周围村庄。

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加,薄荷锅的数量有限,熬薄荷成为了难题。都要提前很多天预约,排好队伍。有的不太自觉,强行插队。父亲这时又成了调解矛盾,维持秩序的人员了,秉持“先来后到”的原则,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做好沟通、协调后,适当微调。

薄荷一年可以收两次,夏家熬完第一茬,秋季还要熬第二茬。我家的熬完了,很多人家不会烧煤锅,老爹还要帮忙给他们家烧锅炉、帮忙指针式,直到打完这场战争。年复一年,一直坚持了将近二十年。

(四)浑身是宝永难忘

薄荷虽然其貌不扬,默默无闻,但是全身都是宝,它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清香,带来了财富,带来了见识,带来了……

薄荷是卫生部发布的八十二种药食同源的植物之一。中医认为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本草纲目》中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可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薄荷全身宝,功效可不少。既可药用,有发汗解热,提神醒脑,消炎去虫,透诊疹治痒等功效。薄荷熬成的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薄荷精油)可制成风油精、清凉油驱虫解毒,也可制成人丹,霍香正气水,止咳糖浆等中药,或做牙膏等日用品,还可当做精油按摩用,也可以食用,如做成薄荷糖,泡茶、配菜和熬粥等都很好。

薄荷还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植物。虽然开的是一种平淡的花,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从每一个毛孔渗进肌肤,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会让那些曾经失去过的人得到一丝安慰,所以薄荷的花语是“愿与你再次相逢”和“再爱我一次”。此外,它还有一种花语是“有德之人”。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薄荷好像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种薄荷的土地,其根四处蔓延,很难清理干净,熬薄荷油又非常麻烦,价格又不稳定,还有薄荷油因比较贵重,有个别人打起了偷盗薄荷油的歪主义。

我亲眼目睹,我村我组一户房子后面被扒了个大窟窿,听主人说盗贼把放在堂屋条几柜里的薄荷油偷走了,刚熬好的一大桶油,有几十斤,价值可不菲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挖窟窿贼,”让人们胆颤心惊,如履薄冰。无独有偶,有一天晚上,正在外边空地上熟睡中,被一声非常尖锐、刺耳的女吼声惊醒了,“有贼了,偷薄荷油的,快抓贼呀!”又是一家薄荷油在现场熬油时被偷盗了,让我久久难以入眠,扼腕叹息,至今印象特深,那种悲凉、无助的声音好像还在耳边久久回荡。还有一些商贩拼命压价等,都让农民们苦不堪言,无可奈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还可以外出打工、经商等,选择致富的门路更多了,慢慢农户们就不愿再种薄荷了。从此,曾叱咤风云的薄荷种植在我们这里就渐渐消失了。

薄荷很容易种植,且生命力旺盛,现在不少城市或农村人都喜欢在阳台上,或房前屋后种上几棵,不管是观赏还是药用、食用,她都能满足你的一些需要,增添您的生活乐趣,陶冶生活情操。

薄荷大面积田间种植虽然消失了,但是父母以及广大乡亲们战天斗地,勤劳拼搏的精神永远没有消失,永远让我致敬,永远激励着我风雨兼程,勇往直前!改革开放农民富起来了,薄荷带给了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功不可没,礼赞薄荷,铭记于心!

笔者林海叹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万象更新换容颜。

分田到户促干劲,粮食增产翻几番。

思想解放观念变,下海拼搏门路宽。

免税补贴政策好,幸福生活比蜜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