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这么冷,古人咋御寒

咨询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91170.html

古人的御寒绝招

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如何抵挡寒冷的冬天?现代人有暖气,有空调,古代人又有哪些“神器”来御寒呢?

御寒思路大致分为两条,一是减少热量散失,穿厚点衣服,寻找保暖衣物。“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二是增加热量供应,靠近热源,如烧炭、烤火等,这两条思路都普通,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人在每年寒冬来临时,思索御寒奇招。现在摘编一些,与大家共赏。

北方寒冷之地,给中原人民御寒提供了生动的借鉴:

后汉时,东北黑龙江一带有“挹娄”人,据说是古肃慎国的一支。那里天气极寒,常为穴居。家家户户喜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那么问题来了:外边还穿袄不,猪油挨着皮肤会不会融化?

东北大雪(网络图片)

《本草纲目》记载有一种冰鼠。据博学的东方朔先生说,这种冰鼠生在“北荒积冰下,皮毛甚柔”,用冰鼠之皮作为褥垫,“卧之却寒”。看来迥然不同于王重阳采自极北之地转赠给“古墓派”的“寒玉床”。

中土之人在寒冬里也在寻觅温暖所在,温泉实在是天造地设的避寒神器。

骊山温泉因其靠近政治中心而名扬天下。唐朝开元年间,明皇李隆基每年农历十月前往,“岁尽乃归”。皇帝既然霸占了骊山温泉,老百姓只有从南山伐木烧炭取暖了。

王室总是垄断着天下最好的资源。李隆基专享骊山温泉,他的弟弟岐王也有取暖神器。据传,“岐王有玉鞍一面,每至冬月则用之,虽天气严寒,则此鞍在上,坐如温火之气。”仅仅是骑马时候不冻屁股而已,到底不如皇帝舒服。

中原铁火盆

华南地区虽然温暖,但冬季气温一样降低,自然也需要御寒。

《开元遗事》记载,交趾进贡“犀角一株,色如金”,置于殿中,暖气袭人。上问其故,使者对曰:“此辟寒犀也。”

万历年间出版的《山堂肆考》载:“邕管溪峒风俗,以十月取鹅之软毛为被以御寒。”《开元遗事》记载更为详细,广西邕州管溪峒一带不产丝绵之类的物品,老百姓拿木棉、茅花、鹅毛为被。当地人家家养鹅,农历三月至十月取下鹅的软毛,积累多了,就絮到被子里来抗寒。这无疑是“唐朝版”的羽绒被。

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两条御寒思路外,古代中国人还会利用气功、中草药乃至矿物质,提高人体自身的御寒强度,但总体效果恐怕不如记述那么神奇,权作参考,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情况下,万勿尝试。

《抱朴子》记载有一种“不寒方”:“或问不寒之道,抱朴子曰:或以立冬之日服六丙六丁之符,或闭口行五火之气千二百遍,则十二月中不寒也。”吞食某种“符”,或者行气就能御寒,非道即仙,其术不可捉摸。

葛洪先生继续在《抱朴子》里就御寒提出建议,“服太阳酒或服紫石英米漆散,或先服雄丸一雌丸二,亦可堪一日一夜不寒也。”喝酒取暖,至今在民间流行,但酒后身体热量散失加快,虽然短时感觉温暖,如果不及时保暖则容易冻伤,此也为当代医学所证明。葛洪继续解释,紫石英米漆散,“雌丸用雌黄,会青礜石”,“雄丸用雄黄丹砂。”如今看来,这些矿物质都含有毒性。“不寒方”,一个非医学专业的炼丹术士的建议,显示了“无知者无畏”的处方勇气。

矿物质不敢贸然摄取,纯天然的草药则容易取得今人信任。《圣化经》记载:“以天门冬、茯苓等分为末”,每日服用“方寸匕”则不畏寒,大寒时节“单衣汗出”。据今人考证,1方寸匕约5毫升。如此“奇葩”的御寒之药,吃了就出汗。出汗之后,不知能暖和多久。

《抱朴子》推荐了另外一种御寒草药,菖蒲。书中推荐“石上生一寸九节以上紫花者尤善”。还有举例说明其药效,“韩终服之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冬袒不寒。”

十三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复读一年,正好够。算了,还是继续读书吧。至于“冬袒不寒”,我还是穿棉袄吧。

以上皆为内服之“神药”,还有两种外敷类非处方“防冻神药”:

《农政全书》记载,“用马牙硝为细末,唾调涂手及面,则寒月迎风不冷。”这似乎是古人用的护手霜之类的神器。而“马牙硝”为何物?“度娘”说,就是芒硝,结晶硫酸钠,就是“神医胡大师”用的泻药。

《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有家族世代以浆洗为业,有一秘方,专治手龟(jūn)裂,有“价值投资商”百金购得秘方,游说吴王冬天与越国开战,大败越人,得以“裂地而封”。庄子只顾去讲他的寓言,而没有详细记载秘方内容,否则中国又多一个“非遗”保护项目。

现代人不怕冻,下雪更欢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