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活哲学。从西南边陲,到东北雪原。饮食文化在发生着地域性的变化。不论是重庆妹子的火辣,还是东北汉子的豪爽。
都离不开当地特有风味的熏陶和润泽。在这里,有一种食物俘获了大江南北食客们的心。那就是这块寻常不过的豆腐。
豆腐,可登高堂国宴,亦能端上百姓餐桌。从刀工讲究的文思豆腐,到麻辣鲜香的麻婆豆腐,中国人的创造力在豆腐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豆腐的起源与发明
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豆腐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北部一座能源之都——淮南市。提到淮南,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里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
其实这里的文化同样绚丽多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淮南王刘安,和手下门客共同编纂的《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就出自此书。
而豆腐的发明和,淮南王刘安有很深的渊源。据史料记载,豆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手下术士炼制长生不老药时。将卤水点进磨好的豆浆中,无意间发明的。
关于豆腐是刘安发明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豆腐》一诗的自注中: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除此以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了,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二、豆腐的制作方法
淮南寿县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主要有:泡豆,磨浆,滤渣,煮桨,点浆,压制等六个步骤。
首先要把产自淮河地区颗粒饱满的大豆,在清水中浸泡四个小时以上;然后把泡软的大豆倒入石磨中,加入适量清水磨成豆浆。
第三步要用纱布包裹住豆浆水,挤出汁水,滤下粗糙的豆渣;这一步完成后,便可将汁水倒入锅中煮开,边煮边捞去浮沫。
然后,就到了点石成金,见证劳动人民智慧的时候了。这一步被称为点浆,有南北两种做法。
北方是以盐卤为凝固剂制得的,称为北豆腐,含水量少,大概在85%~88%,口感较硬;南方是以石膏粉为凝固剂,称为南豆腐,含水量较北豆腐多,可达90%左右,口感松软。
豆腐含水的多寡,口感的粗细,都和点浆有关。点浆多了,水分就少,口感就粗糙发酸。点浆少了,豆腐就很难成型。如何精确的点浆,是手艺人密不外传的绝活。
近些年,市面上又出现了一种内脂豆腐,民间习惯称为日本豆腐,是以葡萄糖酸-δ-内酯为凝固剂,口感更加嫩滑。较传统制备方法提高了出品率和产品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压制是最后一步,点浆完成的豆腐,处于半凝固状态。把它倒入模具中,上面盖上重木板压实,挤干最后的水分。一块如同美人皮肤一般,嫩滑洁白的豆腐就制作完成了。
三、豆腐——向世界输出中式饮食观
如今,在淮南寿县八公山下。依然生活着一群,靠磨豆腐为生的淳朴乡民。这其中,曾接受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采访的胡学兵,便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家世代以传统技艺制作豆腐为生,其所在的大泉村,曾有家家户户制作豆腐的传统,素有中国豆腐第一村的美誉。
过了晌午,乡亲们开始忙活起来,村子里弥漫着豆制品的清香,这种清香伴随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重的传统人工技艺逐渐被机器取代。但胡学兵依然最大程度的坚持传统方法制作,他也在《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播出后,成为当地红人,被选为豆腐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传承人。
而豆腐制作工艺本身,则是淮南市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彰显出淮河儿女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豆腐,虽起源于淮南,却并非淮南特产。不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是到欧洲,北美,东亚各国。在世界的很多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它体现了淮河人民创造出的美食,具有强大的传播价值和包容性。
南方人和北方人在这一刻握手言和,不再争辩米饭和馒头哪个更好吃。都为街头一碗豆腐脑,或是一份臭豆腐慷慨解囊。外国友人拒绝了中国的皮蛋,却实在难以抗拒,这块乳白色的优质蛋白。
曾有人评出影响人类文明的项发明,豆腐赫然在列,李石曾,近代清末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留学法国时招聘国内优秀的豆腐师傅,在年年初的巴黎,成立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公司。但是法国人一开始并不太接受这种东方的神奇食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粮食缺乏,牛奶等物资供应匮乏,豆腐才逐渐被法国人认可,销量大增。从此豆腐走出国门,渐渐正式进入了西方人的食谱。美国人还专门出了一本书《这不可能是豆腐!》收纳了75个豆腐菜谱,希望豆腐走进更多的美国家庭。美国营养学专家马克梅希纳说,如果每天食用80克大豆食品,就能使罹患癌症的风险降低40%。
四、传承非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近些年,像豆腐制作技法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都引起了高度重视。
以前,我们还处于贫困落后的时候,总是觉得外国的月亮圆。很多人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西方的文化知识,盲目崇拜。
对于传统文化则带有一种鄙夷,轻视的态度。这种态度和观念,反映出民族在长期被压迫的生活过程中,内心的自卑与虚荣心理。
物质匮乏带来了对物质的极致追求,炫富,是最好的说明。人们忽略了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物质装点皮囊,文化升华灵魂。
今天,可以说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是时候,找回民族自信了。外国文化精华,值得我们学习,但本国的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